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
會昌城外高峰,顛連直接東溟。戰士指看南粵,更加鬱鬱蔥蔥。
——《清平樂會昌》(一九三四年夏)(《毛澤東詩詞集》,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9月版,第65頁)“莫道君行早”出自《增廣賢文》: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增廣賢文》,又名《昔時賢文》、《古今賢文》,是中國古代兒童啟蒙書目。作者未見載,可能是民間創作的結晶。我們今天看到的版本,是經過明、清兩代文人不斷增補修訂而成的。書中絕大多數句子源自經史子集、詩詞曲賦、戲劇小說以及文人雜記,內容十分繁雜,直接或間接地反映了道家和儒家的思想,通俗易懂。但我們今天讀《增廣賢文》時,一定要批判地吸收。書中一些反映“人性惡”的言論如“山中有直樹,世上無直人”、“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難何曾見一人”、“貧居鬧世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等是封建糟粕,應予以擯棄。對其中代表優秀傳統菁華如“一飯一粥,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等,則應加以學習繼承。“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是一句為後世喜用的諺語,用來勉勵人們學習、工作應更趁早、更勤勉。
1934年7月23日拂曉前,毛澤東和粵贛省委部分領導同誌登上江西會昌城外的嵐山嶺。從1929年開辟贛南革命根據地率軍來到會昌,毛澤東不止一次登上這座山嶺,但此次的心情卻不同以往。
1933年下半年,蔣介石調集百萬兵力、兩百架飛機對中央蘇區實行空前規模的大“圍剿”。在吸收前四次“圍剿”失敗的“經驗”上,這次“圍剿”除了加大軍事進攻外,蔣介石還特別強調要在政治和經濟上同步跟進,徹底鏟除中央蘇區,消滅主力紅軍。麵對力量數倍於己的敵人,黨內“左”傾機會主義路線者采取了全線出擊、“禦敵於國門之外”、“不讓敵人蹂躪一寸蘇區土地”的錯誤戰略方針,以致節節敗退,根據地越來越小。到了1934年夏,中央蘇區已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此時的毛澤東,早已被博古等人排斥在黨和紅軍的領導之外,隻負責中央政府日常工作。盡管他從一開始就反對“兩個拳頭打人”和“禦敵於國門之外”的錯誤方針,主張紅軍應該采取在運動中殲滅敵人的戰法,卻不被博古、李德等人采納。心情低落的毛澤東此時登山,自然是心潮難平,思緒萬千,一首《清平樂會昌》有感而出。
詞的開篇“東方欲曉”既是寫實,又是畫虛。詩人盡管此時備受壓抑,卻仍然堅信光明的前途終將會到來。“莫道君行早”出自“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的古訓,意在對包括自己在內的廣大革命者進行勉勵。盡管此時天色尚早,詩人依然以更加奮進之誌,鼓舞戰友們抓緊時間,加快步伐,去迎接即將到來的曙光。“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說的是紅軍轉戰南北,連戰連勝,滿懷豪情,在國民黨反動統治下創建了一片屬於勞苦大眾的嶄新天地。“人未老”和“獨好”是特別能體現詩人無產階級革命家情懷的詞語。在中央蘇區遭受如此重大挫折的同時,詩人依然能看到樂觀的一麵,從容之度可見一斑。詞的下片,“會昌城外高峰,顛連直接東溟”雖是由近入遠的寫法,卻體現了詩人思考中國革命長遠前途的如炬目光。在錯誤的陣地戰麵前,紅軍傷亡慘重,很難再固守中央蘇區,必須尋找新的出路。那麼,出路在哪裏呢?“戰士指看南粵”給出了答案:向南方進行戰略轉移,去開辟新的革命根據地。這是毛澤東為中國革命勾勒的一個未來美好的前景。他一直認為,“中國是一個大國——‘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不愁沒有回旋的餘地。”這就是他主張在戰爭中不計較一城一地之得失,在運動中尋找殲敵機會的根據之一。後來的事實證明,詩人謀劃的戰略方針是正確的。在反“圍剿”失利後,紅軍主力向南突圍,然後進行二萬五千裏長征,保存了革命火種,使得中國革命的前途出現了“更加鬱鬱蔥蔥”的喜人景象。
1958年12月21日,在文物出版社當年9月刻印出版的大字本《毛澤東詩十九首》上,毛澤東曾經寫下過這樣的回憶注解:“一九三四年,形勢危急,準備長征,心情又是鬱悶的。這一首《清平樂》,如前麵那首《菩薩蠻》一樣,表露了同一的心境。”詩人所注雖是當時心情的真實寫照,但我們讀過後卻無心情壓抑之感。全詞無一字心憂個人之利害得失,通篇考慮的是中國革命的出路和未來,這般胸襟,如此氣度,實在令人歎為觀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