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是農民立起來的,到了一定時期農民會用他們自己的雙手丟開這些菩薩,無需旁人過早地代庖丟菩薩。共產黨對於這些東西的宣傳政策應當是:“引而不發,躍如也。”菩薩要農民自己去丟,烈女祠、節孝坊要農民自己去摧毀,別人代庖是不對的。
——《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一九二七年三月)(《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33頁)“引而不發,躍如也”出自《孟子盡心上》:
公孫醜曰:“道則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為可幾及而日孳孳也?”孟子曰:“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
《孟子盡心上》共46章,“引而不發,躍如也”出自第41章。本章通過孟子與弟子公孫醜對話的形式闡釋了學習“道”的方法。公孫醜認為:“道”盡管太高、太美,但要想得到它好比登天一樣不可企及;為何不能將其改變,使人稍作努力就可以接近呢?孟子不同意公孫醜的觀點,他以高明的工匠不會因為手藝拙劣的工人而改變或者廢棄製作的規矩、後羿也不會因為拙劣的射手而變更開弓的標準為例,來說明教有成法、授有成例,不可隨意變更做好事情的準繩。“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原指善於教射箭的人,張滿了弓,卻不發箭,隻作躍躍欲射的樣子,以便學的人觀摩領悟。後用以比喻做好準備,相機行事;或比喻善於引導而不越俎代庖。
從1926年下半年起,隨著北伐戰爭的節節勝利,湘、鄂、贛三省出現了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覺醒的農民組織起農協,不斷攻擊土豪劣紳、不法地主、貪官汙吏和舊惡勢力等各種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統治製度,引發了深刻的農村社會大革命。毛澤東、賀爾康、王首道等人成為農民運動的骨幹。然而,如急風驟雨般迅猛興起的農民運動,卻遭到國民黨右派和封建地主豪紳的詆毀和破壞,甚至在黨內也受到了以總書記陳獨秀為代表的部分右傾分子的懷疑和責難。
12月12日至18日,中央就農民運動問題在漢口召開特別會議,毛澤東以中共中央農民運動委員會書記的身份參加了這次會議。在這次會議上,以陳獨秀為首的黨中央作出了限製工農運動發展、反對“耕地農有”和扶持汪精衛以便限製蔣介石軍事勢力的錯誤決定。毛澤東並不同意中央十二月會議的決定,麵對複雜的政治形勢,他開始醞釀進行有關農民運動問題調研事宜,以期獲得中國農民和農村的實際情況。
1927年1月4日,在戴述人的陪同下,毛澤東深入當時農民運動發展最為迅猛的湖南考察農民運動。曆時三十二天,行程七百餘裏,走遍湘潭、湘鄉、衡山、醴陵、長沙五縣。在調查中,毛澤東廣泛接觸和訪問當地群眾,召集農民及其運動骨幹,取得了大量翔實的第一手資料。2月12日,毛澤東回到中央農民運動委員會駐地武昌,在武昌都府堤41號住所的臥室內,開始撰寫《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這篇重要的馬列主義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