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報道》從200年列出寫作大綱到現在最後完稿,曆時一年有餘。
本書的寫作雖然告一段落,還是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一是由於容量的限製和時間的限製等原因,本書所論述的內容並不能包含圖片報道的所有方麵,二是由於圖片報道的理論和實踐創新總是一刻也不會停下腳步,在本書寫作的過程中,新的實踐探索和理論成果也在不斷出現,例如在對“5·12”汶川地震的報道中,中國攝影記者和圖片編輯以及整個中國圖片媒介的整體水平和表現可謂進步明顯,而本論著難以全麵觸及和研究,多少有點令人遺憾。
十五年前,我開始為1993級新聞學專業的學生們講授具有4個學分的學位核心課程《新聞攝影》。時光匆匆,一轉眼三十個學期過去了,當年的新聞學專業已經發展為新聞傳播學院了。十幾年來,我們培養出了許多讓我們感到自豪的新聞攝影人才,在他們之中,有人獲得了“華賽”金獎、“國展”金獎,有人成了國際頂級圖片社的攝影師,有人成了國內著名通訊社的駐外攝影記者,有人成了國內最優秀圖片網站的總裁,當然還有為數更多的畢業生成了國內各級新聞媒體的骨幹攝影記者和圖片編輯。不謙虛地說,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已經成為國內業界認可的新聞攝影人才的重要來源地。
回想起來,當年從南京大學畢業留校時,我真沒想過新聞攝影會成為自己的教學與研究方向,初執教鞭時也未曾設想過圖片報道人才培養戰略。
現在,我慶幸我能將職業與興趣對接起來。學生畢業了,好消息不斷地傳來,真的讓人高興。常常想起與他們在一起的日子,一起下暗房,看他們拎著膠片體會“幾家歡樂幾家愁”的滋味;一起去大別山,用海鷗DF1見證金寨鄉村的貧苦;一起奔走皖南、贛北,感受世界文化遺產地的歲月變遷……
相機後麵,是一張張年輕的麵孔,柴繼軍、嚴亮、李鋒、侯俊、王申、薛珺、朱淑萍……他們總是那麼執著,那麼勤奮,那麼充滿理想。我明白,是十五年的教學相長,讓我們共同進步,共同成長,讓我能夠不停地分享秋日裏收獲的喜悅。
本書的內容基本上是我十五年新聞攝影教學研究的心得,寫完了又覺得還存有一些遺憾,有些問題可能言而未盡,有些問題可能闡釋得未必準確。好在古有“拋磚引玉”之說,希望書中的大部分內容能夠對讀者有所幫助。
多年來,在我的圖片報道教學、研究中,一直得到了同行、朋友的關心、指點。本書如存在謬誤、疏忽或是缺乏嚴謹之處,懇請同行和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劉成參與了本書的寫作,他是我所帶的第一位新聞學碩士研究生,現為南京大學哲學係博士生,他撰寫了第十章,並為本書提供了許多資料幫助,在校碩士生戴佳妮同學認真仔細地幫我進行文字校對,在此一並表示感謝。
劉源
2009年元月於南京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