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群,是做人之本成功之基
人們在事業生活上取得成功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但是,其中有一個主要因素則是共同的,那就是必須善於社交。
美國的賴斯·布吉林在他的《人際交往的藝術和技巧》一書中說:“各種各樣的科學研究已經證明,如果學會了如何與他人打交道,不管你的工作和職務是什麼,那麼你就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走完了85%左右的行程,而在取得自己的幸福上有了99%的把握。”
根據學校老師的評價,美國總統小布什在中學期間,好玩、喜歡惡作劇、看到書本就頭痛,所以成績奇差。上大學後,他主修曆史,但成績一般,絕大部分拿C,也進修過政治學和經濟學,但成績一塌糊塗,隻有哲學和人類學取得較像樣的成績,獲B+。
在越戰年代,不少大學學生都曾發起學生反戰活動,但小布什對此漠不關心,把大學4年光陰盡花在嬉笑玩樂上,而他最拿手的是與人交往。有人開玩笑,耶魯4000名大學生裏,小布什可能認識1000人。從另外一方麵說,因為他交遊廣闊,對他日後的從政發揮了不少助益。
未來社會需要青少年具有社會交往和活動的能力,然而今天的獨生子女恰恰缺乏與人交往、合作的機會,他們身上或多或少地有著不合群、自私等表現。青少年將來能否積極地適應各種環境,能否協調好與他人與集體的關係,能否勇敢地擔起社會責任,能否樂觀地對待人生等,都和社會交往密不可分。
一般說來,青少年在人際交往方麵的問題主要有下麵幾種:
1.自閉與防禦心理
進入青春期後,青少年自我意識與獨立傾向明顯增強,自尊心很強,內心世界不願向別人袒露,特別是在某方麵受到挫折後,更容易出現自閉與防禦心理。這種心理會加重思想負擔,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麵的,有的是對因升學等原因導致的學習環境的變化不能適應,不能在新環境中很快建立新的友誼;有的則是因為怕自己不能被人理解,怕別人嘲笑自己的想法,認為對方不會以誠相待、不會為自己保密等。
2.自卑與交往恐懼心理
這種心理會導致他們感情脆弱,憂鬱孤僻,害怕別人看不起自己,不願參加集體活動,不敢與人交往。也有的學生因為在交往中受到過挫折和傷害,對交往懷有一種恐懼心理,在與人交往時緊張、手足無措,而因此導致的交往失敗體驗則會進一步加深這種心理。
3.自我中心的心理
具有自我中心心理的學生在與人交往過程中,處處從自己的利益出發,一味希望別人能聽從自己,為自己服務,而不考慮付出。這些學生唯我獨尊,不能聽取他人意見,往往有驕傲自滿的情緒,這種心理最終會導致他們成為人際交往中的失敗者。這類學生主要集中在兩類群體中:一是以溺愛的家庭教養方式為主的獨生子女,一是學習上經常獲得成功體驗、經常受教師表揚但對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的“優秀學生”。
人是群體性的動物,隻有在“群”中個人的力量才能發揮到極致。樂群,也就是樂於群體生活,能夠在人際交往中如魚得水,這是一項不可小覷的本領,甚至可以說是做人之本成功之基。所以,千萬不要認為這是與學習無關的小事,而要把它重視起來,從小培養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以便在日後的生活中得心應手。
多與優秀同學在一起,更容易步入優秀的行列
法國著名物理學家李普曼在哈佛求學時,有很多好朋友,其中有為了革命而客死蘇聯的著名“左派”記者約翰·裏德(其成名作為《震撼世界的十天》),有後來開現代詩風氣之先的詩歌大師艾略特。他受教於著名美學家喬治·桑塔亞納,知遇於著名哲學家亨利·詹姆斯,而彼時哈佛大學的校長則是推動美國大學讀名著運動的著名教育家埃利奧特,好學的李普曼從韋爾斯、蕭伯納到尼采、叔本華,跨越多門學科,無所不窺,其閱讀的寬泛和速度是驚人的。
1908年秋天的一個早晨,正在哈佛讀二年級的李普曼,忽然聽到有人敲他的房門。他打開門,發現麵前站著一位銀須白發的老人。他愣住了,因為他發現這位老人是哈佛最著名的導師——哲學家威廉·詹姆斯。
威廉·詹姆斯笑著對他說道:“我想我還是順路來看看你,告訴你我是多麼欣賞你寫的關於溫德爾的文章。”
原來,李普曼在哈佛大學校刊上發表的一篇關於溫德爾的文章被威廉·詹姆斯教授看到了,他是來向李普曼表達他的欣賞之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