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投資理論:黃金與石頭(1)(3 / 3)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雖然愛情讓那些身處其中的人覺得甜蜜與神聖,但在經濟學家看來,這話簡直是昏頭昏腦,什麼信息也沒有。在他們看來,愛情與婚姻也像人類的其他行為一樣,主要目的不是瘋瘋癲癲、尋尋覓覓,更不是什麼“生死相許”,它帶給人的是實實在在的收益。

從某種意義上講,現代社會是追求效益盤算收益的社會,就拿征婚廣告來說吧,隻要我們稍稍留意一下,男人大都炫耀其身份地位金錢來征婚,而女人則以靚麗溫柔體貼應市。身份地位金錢,說白了就是經濟實力,擺開了“買方市場”的架勢,靚麗溫柔體貼看上去很“軟性”,其實這裏麵也包含著巨大的經濟“潛價值”。

美麗的女人永遠是稀缺資源,而稀缺資源本身就具有經濟價值。難怪專家們說,隻要擁有金錢哪怕是醜陋的男人,找一個靚麗的女人也易如反掌,反之,既醜又沒錢的男人,大體上隻能找“糟糠”之妻了,這是沒辦法的事,或者說這就是婚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

那麼,人們談情說愛,喜結連理,究竟圖的是哪門子收益呢?馬克思作過一番分析,認為愛情迷人的麵紗後掩蓋的是“生育後代”的目的。其實在現代社會,生育完全可以不必通過婚姻來完成,弄個玻璃管子就行,花錢也不一定多,何必一定要借助於婚姻,繞那麼大一個彎!

有人從現代經濟學的角度分析了婚姻的“四大收益”,或許更為確切。婚姻的作用:

一是可通過勞動分工實現比較利益和遞增報酬,比如女主內男主外,或女主外男主內,比每個人既主內又主外,效率要高。

二是互相提供信用,協調人力資本投資的收益,比如一人工作供養另一人讀書,最後共享榮華富貴。

三是可分享家庭共有品,如與子女在一起的天倫之樂。此外還有彼此的知識和智慧,也是可分享的共有品。所以人們常發現,妻子教育程度上升,有助於提高丈夫工資。

四是防災保險,如生病不至於無人照顧。若問在印度和中國農村,女兒一般遠嫁外地,為的是什麼?一個合理的解釋是為了更有效地防範農業欠收的風險。婚姻有這麼多收益,可以解釋為什麼大部分的人都選擇了“結婚”而不是“獨身”。

社會學家潘綏銘教授在最近的一次中國人婚姻狀況調查中,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在城鎮居民中,男方收入是女方的兩倍,性生活最滿意,婚姻也最穩定,為何呢?潘教授進一步解釋道,夫妻婚姻生活能不能保持穩定,主要在於“交換”價值上能不能保持平等。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婚姻生活就是“交換”,即雙方的付出和得到的“交換”。如果有一方付出和得到極不平衡,心理很容易傾斜,久而久之,婚姻就會出現裂痕。拿離婚來說,我們常常看到,總有一方認為自己付出了多少多少,結果什麼也沒得到,對方則是“狼心狗肺”,一點兒都沒有良心。女方說,我起早貪黑,為了孩子,操持家務,你多拿幾個“子兒”,就夜不歸宿,拈花惹草;男方也許認為,我票子拿得比你多,偶爾開心一下,也沒什麼大驚小怪的,可以跟你扯平。實際上,這本身就是經濟學的一個命題。女方收入少,但由於花在家庭的勞動多,而這部分勞動本身就是機會成本(至少不應低於保姆費),所以說是有經濟價值的,可以折算成金錢,而男方之所以有些“牛氣”,恰恰是因為忽略了女方這部分經濟價值,因此“偶爾開心一下”不僅不覺有愧,還有那麼點兒滿不在乎。

經濟學家筆記

在本質上,婚姻就是一種投資行為,值不值得投資,要首先分析收益。結婚是一個雙贏方案,因為出於自願,並且雙方受益。結婚的收益,更集中地體現在“規模效應”上——“兩個人單獨生活要兩套廚具,兩個人結婚後隻需要一套廚具,這就是規模效應”。至於誰結婚受益更大,應該是經濟不獨立的一方受益更大。

收益和成本的比較

一個牧師、一個心理學家和一個經濟學家,他們三人決定去打一場高爾夫球。他們不幸排在了兩個很慢的人後麵,這兩人不僅隻有一個球童,幾乎花了所有的時間來擺布他們的擊球,並且打得很幼稚,如此往複。到第8洞,三個人開始大聲抱怨要求兩個慢手快一點並發誓要報複。牧師說:“聖母瑪麗亞,我祈求他們在打下一杆之前得到報應。”心理學家說:“我發誓會有人慢慢來打高爾夫。”經濟學家卻說:“我真的不想花這麼多時間來打一場高爾夫球。”

到第9洞時,他們還在慢騰騰地打,於是心理學家走到球童麵前要求自己先打過去。球童說“好”,但接著又解釋說,那兩個人是瞎子,是從消防隊退休下來的,他們都是在一場大火中為救人而變成瞎子的。所以,希望心理學家等三人不要太大聲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