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聽!花開的聲音(1)(2 / 3)

原來,他的幸福和愜意,都是父母的功勞。那些幸福注定是短暫的。之前,他把抵抗父母的意願當炫耀,他覺得,錢是自然而然流進口袋的。

他落寞地往家走。路上,遇到了輟學打工的同學,兩年未見,對方已經黑瘦得不成樣子。他還記得,對方離開校園時的灑脫,信誓旦旦要創造一番大的事業。對方攬住他,向他伸手借錢。外麵的生活很精彩,可惜,並不屬於一個好高騖遠的人。同學混得很不如意,做過短工,當過學徒,甚至工地的泥瓦匠都去做。生活在他們的叛逆之下,向他們展示出真實殘酷的一麵。

他終於有了目標和追求,他立誌做一名記者,將來可以了解更多人的生活、心態以及故事。他依舊愛追星,可不再盲目追星,而是收集他們怎麼奮鬥的故事。他把這些故事湊成文字,投給雜誌社。一年後,他收到了雜誌社郵寄來的稿費。

他的生活變得飽滿,有了精神寄托。幾年後,他成為了一名普通人,雖然他沒有做成記者,但是他活得很認真。他接手了父母的生意,有了穩定而堅實的幸福生活。

人生寄語:

我們可能相貌平平,我們可能資質一般,我們可能一生都幹不了驚天動地的大事。我們就是人群中最不起眼的那個人。但是,我們應該保持一顆責任心,認真對待生活,善待身邊的人和事。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盡量做到無悔無愧。

優雅地老去

當命運堵住你去路的時候,除了自我解嘲,讓微笑擲地有聲,眼淚和絕望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接受,然後享受,等待下一個雨季的到來。

這個故事是莫妮卡在網上看到的:

希爾維亞·普拉斯,美國自由派詩人。她的青春是在劍橋度過的,她披著黑色的巨大鬥篷,騎著自由的單車,在老舊的青石板路上飛舞,她的熱愛,是單純的。厚重的紅唇和搖曳的文字。她愛它們,勝過一個女人對男人的仰慕。直到遇到他,她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的男人——休斯。

她在一次晚會上與休斯一見鍾情,一小時後他們就難以自持地熱吻,休斯摘走了希爾維亞的耳環,而她則咬破了休斯的麵頰。

後來,她坐在濃夜籠罩下的台階上,一遍一遍地念著,她成為休斯太太的名字。是的,她對他一見鍾情。倘若,這世界上能有個與她相匹配的男子,那麼,休斯就是這樣的男子。她認定了他,她傾倒在他的才華之下。而她的美貌和靈氣,同樣也贏得了這個男人的眷戀。

兩人都滿懷詩歌創作的熱望和野心,愛情與詩歌水乳交融。那一年,他們閃電般地結合到一處。他們戴上了婚戒。希爾維亞在美國得到了一個教職,於是新婚夫婦一起回到她的故鄉。休斯很快就成為詩壇耀眼的明星,而希爾維亞還在創作中苦苦摸索。休斯向她提出建議,她自己才是詩意的真正來源。但和丈夫相比,希爾維亞的才華始終沒能得到認可。她出版的詩集反響平平,在丈夫的陰影下她更加迷失。

休斯的魅力與才氣引來無數年輕女人對他投懷送抱,希爾維亞逐漸悲哀地認識到他們的愛並不是那麼牢固,她笨拙地試圖挽救他們的愛,但每次都落得不歡而散。嫉妒又讓她變得更加神經質,折磨著自己和愛人。為了重建自己在婚姻和創作中的位置,希爾維亞不顧親人的反對,決定搬遷到英國。但是一切都向更惡劣的方向發展。

她曾對他說過:死去,是一種藝術的事情,而她,尤擅於此道。她對死亡,有天生的直覺。她是不幸的,在8歲那年,她敬愛的父親,上吊自殺。這讓她對死亡,有了不同常人的認知。死亡,成為她短暫一生最無法逃脫的劫難。雖然,這種劫難之上,閃耀著無數光環,可是,死亡終究是死亡。

她願意為他而死,為了愛情而死。從開始到結束,她的確那樣做了。希爾維亞覺得生活的夾縫越縮越緊迫,緊迫得讓她窒息。休斯的事業陷入停滯,而她,逐漸被世人認可。休斯的愛,好像也隨著這種轉變,日漸單薄。她要留住她的愛情,他本來就是她生命的另一半,無法分割,無法分離的另一半。她若失去,她的生命,也將無法善終。在她強烈的要求下,他們搬到了安靜的鄉下。在那裏,他們度過了幸福的,不被打擾的短暫時光。如果不是阿西亞夫婦的來訪,他們的安寧恐怕會延續得更長一些。1963年的倫敦冬天出奇地寒冷,希爾維亞在低落無助的黑洞裏越陷越深。2月17日,她在寓所中開煤氣自殺,年僅31歲。

看到這則故事的時候,莫妮卡正在經受著人生最嚴酷的折磨。她的生意賠得一幹二淨,股票大賠,感情受挫。父親躺在醫院,而自己的肚子裏懷著即將要出世卻沒有父親的嬰兒。世界上最倒黴的事情都被她趕上。她真想像那個希爾維亞一樣安靜地死去。她打開了瓦斯,聞著一股股飄過來的氣味,在昏迷前,她停止了自殺的行為。肚子裏的小嬰兒在急急地掙紮。如果自殺有效,能換來她的男友迷途知返,能換來她的父親健康快樂,能讓股票大漲,能讓小小的嬰兒活得好好的,那麼,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可是,事實根本不是那個樣子。她想到了希爾維亞故事的結尾,女詩人的兒子在長大成人之後,也做了和母親相同的事情。這是死去的人無法預料的。她所做的一切,會對未來的孩子有著極大的影響。莫妮卡想著想著,就哭了。她若不在,父母會傷心,男友永遠沒有可能再回頭。他會很快忘記她,從此投入別人的懷抱。孩子沒有看到陽光的那一天。那一刻,她決定放棄自殺。一個人連死都不怕,還懼怕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