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附錄 給大學生村官的十一條建議(2 / 3)

5、學會做群眾工作。做群眾工作任何時候都是基本功,任何層次的幹部都用得上,沒有這個基本功當什麼幹部都當不好。對於大學生而言,不管你有多少高見,你必須要有適當的方法讓農民接受,否則農民不會理你。我的體會是交十個不同類型的農民朋友,學會與農民談話的技巧,想辦法把農民的心裏話掏出來。在這個過程中,你會懂得農民,你會知道農村發展的艱難,你能體傳統農業改造的困難。有了這個過程,你就會得到一些做群眾工作的方法。

6、緊扣核心問題。農村工作必須圍繞核心展開,否則就會打亂仗。什麼是核心?核心就是農民增收。目前農民增收渠道有限。宏觀而言,收入渠道包括從業人數及創造財富兩個方麵,傳統增收渠道主要是農業及勞務,這是大多數農民。少數有特長,掌握了管理技術的農民進了城,逐步從農民階層中分化出來,進入城市市民行業,次一等的則城鄉兩顧。由於體製和法律的原因,農民很難從農村資源中脫穎出新的增長途徑,這是目前絕大多數農民家庭“收入穩、增長慢、過得去、不寬裕”的根源所在。就農業而言,農民管產量,幹部管結構,而政策最終目標是讓農民獲得社會平均收入,這也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關鍵。大學生村官懂得這個道理,就會理性決策,避免誤入發展的歧途。

7、把握關鍵問題。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減少農民,減少農民的必由之路是推進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實現農村土地的適度規模流轉。轉變經營方式是農業的發展關鍵。這是理論共識。路徑沒有問題,關鍵是這段路要走多久。我的體會是,農村土地的流轉規範了,就不可能導致農民失地,也不可能導致農民減收,但絕對會導致大批農民失業。農村土地流轉求快不得,尤其在農村社會保障、醫療保障仍然處於低水平的情況下,農村土地流轉速度的加快,會加劇城鄉矛盾,造成社會不穩定。如果說分田是前三十年農村改革的破題之作,那麼流轉則是後三十年農村改革的進行曲。用三十年時間來完成農村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這個速度不慢。土地流轉後從事農業勞動的農民將大量減少,勢必給整個社會管理帶來很多新問題。如果速度把握不好,很可能導致農村社會貧弱綜合症,這種綜合症是農民基因,在低收入保障、低文化滿足條件下爆發的一種低道德行為方式。我把我多年在農村實踐中的思考寫下來,目的是給有理論知識、又有幹事熱情的大學們村官提個醒。

8、在實踐中反思產業化。依靠流轉土地進行規模經營是必要的,這也是改造傳統農業必須要走的一段路,但是沒有農民參與的產業化不會有好的結果。對很多農村而言,農業產業化的現狀是養殖業產業分工重組,由家庭化向專業化集聚。產業化的結果是大多數農民因此少了一項收入來源,多了一些由於水汙染帶來的危害。種植業家庭化傳統傳統難以改變,產業化難以形成。反思產業化給我們的啟示是,風險大技術含量高的產業可能產業化,因為它適應了現代農業對資本技術的要求,而風險小技術較為成熟的產業被產業化的可能小。對農業產業化的投資與效益作粗略分析,我們就會感受到農業產業化之痛,從而使我們感到生產者與市場對接的艱難,並從中得出一些經驗性的反思。主要有四點,我寫出來供大學生村官參考。一是市場瞬息萬變,產業化需要一個更大的聯盟。一村一品太脆弱,必須建設跨省市的專業合作社。二是產業聯盟呼喚有能力、有良心、有責任感、把農民利益放在心上的龍頭企業。三是誰來實現產供銷一體化各環節的利益公平?四產業化從哪裏做起,從終端(市場)還是低端(農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