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的規模化不能僅憑官員的想象,所謂“都市農業”——新型農業、生態農業、工程農業、創彙農業、集約農業、盆景農業,名詞好聽,但恐怕在很長一個時期都是官員們的夢想,中國農業規模化路徑一定是中國特色的道路。在中國搞農業規模化,絕對不是如官員們念報告那麼輕鬆,如果真有那麼容易,為什麼官員們的報告念了很多年,還不見中國的規模化水平有多大提高。其中的問題就是土地如何集中。現在的共識是,在現行製度條件下,土地流轉是實現土地經營權集中的最佳辦法。但是如何避免土地流轉給農村帶來的綜合症,也是應該解決的問題。我感到有二點中國不能做,一是土地私有化不能搞,我在有關文章中已經說過,在中國實行農村土地私有化主要是條件還不具備,現在搞弊大於利,中國農民的心理承受能力差,搞不好還會流血。二是土地贖買不能搞。我沒有多少理論,但我有豐富的實踐,我歡迎城市資本下鄉,但不歡迎侵略,掠奪,巧取豪奪,因為這樣做的最終結果,會讓弱勢農民在花完賣土地的錢之後變得一無所有。有三點中國可以試,一是對入住城市的農民采取補貼政策,鼓勵這部分農民放棄農村土地,做城市居民。二是對土地經營權流轉者給予補貼,對接受土地經營權進行規模經營者加大補貼力度。三是獎勵經營大戶優先安排土地經營權出讓者成為農場工人。
資本和資源如何配臵才能實現效益最大化。有二點中國必須下大力,一是扶持龍頭企業,政府要認真論證,做好產業規劃,鄉鎮以下不提倡搞龍頭企業,對省內跨市龍頭企業財政給予重點扶持。二是扶持農業專業合作社,農業合作社組織(也可以是非專業的合作社)是農業規模經營的重要力量,是農業實現外部規模經濟的重要紐帶,我國農業合作社起步較晚,功能單一,運作不規範,要嚴格把好注冊關,對不具備條件的不能正常經營的專業合作社不予注冊,對帶動輻射功能強的專業合作社財政給予重點扶持。
從現階段農業產業化的現狀分析,可以得出的結論是,風險大技術含量高的產業適應了現代農業對資本技術的要求,可能產業化,而風險小技術相對成熟的產業被產業化的可能小。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後,農村養殖業產業分工重組,由家庭化向專業化集聚。產業化的結果是大多數農民因此少了一項收入來源,多了一些由於水汙染帶來的危害。種植業家庭化傳統難以改變,產業化難以形成。在政策性投入不大的情況下,種植業縱然產業化,結果也是不妙。對農業產業化的投資與效益作一些分析,我們深刻地感受到農業產業化之痛。諸如水果爛市,葡萄爛市等等這些現實,使我們在感歎生產者與市場對接艱難的同時,也從中得出一些經驗性的反思。一是生產要素的簡單組合不是改造傳統農業的妙方,生產要素被產業化之後,農民最後將被那個產業化並從中獲利?二是市場瞬息萬變,產業化需要一個更大的聯盟。一村一品太脆弱,必須建設跨省市的專業合作社。三是產業聯盟呼喚有能力、有良心、有責任感、把農民利益放在心上的龍頭企業。四是誰來實現產供銷一體化各環節的利益公平?五是產業化從哪裏做起,從終端(市場)還是低端(農戶)?六是如果國家在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不能夠作出有利於農業產業化的政策安排,那麼農業產業化就必須由農民自己來付出成本,在這樣的情況下,農業產業化的道路不可能順當,縱使有些地方產業化成為可能,那麼誰給予農民因為出讓生產生活資料而失去獲得社會平均收入的那部份權利?
如果上述觀點可以成立,那麼我主張“作坊式”農業規模化道路。在組織形式上實行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統領下作坊農業合作製,作坊可大可小,有條件搞大的可以盡量搞大,條件不具備的,可以是一家或幾家,逐步發展,並在發展中形成新的聯合。對於特色規模化經營,在人才等條件具備的情況下,還可以探索“虛擬公司—合作社(龍頭企業)—作坊式農業”的規模化道路,作坊作為農業規模化生產車間,分散在農村的不同地方,可以是跨鄉鎮跨縣市的聯合,由訂單組織生產,統一品牌和技術標準,以占有足夠的市場份額。對於土地經營權人的農民可以是作坊主人,也可以是作坊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