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九

“你們的工作不分白天黑夜,非常辛苦,一定要保重自己的身體,在起居飲食上要多加注意。”

“不過,有一件事……我不能不告訴你。”林亭沉默了一會兒才吞吞吐吐地說,“毛岸英……犧牲了。”

“啊?你說什麼……”向三立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毛岸英犧牲了!”宛如晴天一聲霹靂在向三立頭上炸響,他不敢相信這是事實,急忙問道,“這是真的嗎?你這消息可確實?”

“確實。”林亭肯定地說,“周總理已接到誌願軍司令部從朝鮮前線發來的電報,隻是尚未把這一噩耗通報給毛主席。”

向三立終於相信了這一突如其來的殘酷事實。他悲慟萬分,默默地回憶著岸英短暫的一生,岸英的童年,以及他與岸英相處的日子,頓時百感交集,思緒萬千,淚如泉湧。

林亭見向三立悲痛欲絕,安慰幾句話後便起身告辭。他說:“三立,我走了。岸英犧牲的事還未公開,你知道就行了,千萬不要外傳。你也要保重身體,過幾天我再來看你。”

向三立從愣怔中清醒過來,忙說:“你慢走,不送了。”

向三立清楚地記得,毛岸英出發的前一天曾向他辭行,他還依依不舍地送了毛岸英一程。臨別時,毛岸英握住他的手說:“我要出遠門了,暫時不會回來。你的學習和進步,我也知道,應該繼續努力,克服困難,向組織靠攏,爭取早日成為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

“野酌亂無巡,送君兼送春。明年春色至,莫作未歸人。”向三立祝毛岸英一路平安,並望他早日凱旋而歸。沒想到春色已至,毛岸英卻作了未歸人。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幾十年來,毛岸英的音容笑貌仍然時常浮現在向三立的眼前,毛岸英對他的關心、幫助使他終生難忘。向三立一直牢記毛岸英要他“靠攏組織”的囑咐,始終不渝地追求進步,曾多次向黨組織提出他的迫切要求,直到晚年,希望成為一名共產黨員的信念從未動搖過。一九九一年“七一”前夕,向三立終於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實現了自己的夙願。當時他在給友人的信中寫道:“今天是我難忘的一天,生平最愉快的一天。”

在實現終生願望的這一天,古稀老人在家中賦詩一首,以表達對毛岸英的無限懷念之情:

童年情誼最難忘,

板倉一別葉正黃。

四十年前奔異域,

忠骸俠骨葬他鄉。

每讀遺書添惆悵,

情真義重何感傷。

振興中華不畏險,

改革開放正翱翔。

李銀橋:思齊啊,你別哭了,你爸爸的手都冰涼了,他也悲痛難過呀!

一九五三年七月二十七日,朝鮮停戰協定在板門店簽字了,從而結束了曆時三年的朝鮮戰爭,全世界人民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願望終於實現了。連日來,中朝兩國人民沉浸在勝利的歡樂之中。然而,豐澤園裏的毛澤東心裏像打翻了五味瓶,喜悅和憂傷交織在一起,心情極為複雜。

毛澤東是一位叱吒風雲的領袖,同時也是一位感情豐富的詩人,喜怒哀樂任其揮灑,從不掩飾內心的情感。然而,麵對兒女親情,尤其在兒媳麵前,毛澤東不得不像演戲一樣深藏悲傷,強裝歡顏。飾演如此複雜的角色,即使是一個出色的演員也非易事,可我們的領袖毛澤東在這場家庭悲劇中充當的還是主角。

兩年零八個月,一百四十個星期日,毛澤東就這樣獨自承受著老年喪子之痛,將這不幸的消息瞞住劉思齊,以便讓她安心學習。然而兒媳每一次的看望,對他來說都是一場感情上的折磨,是一種慢刀割肉般的鈍痛。劉思齊每次過來,都要問他收到岸英的信沒有?岸英為何還不來信?毛澤東總是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尋找各種話題來安慰自己的兒媳。

劉思齊作為毛岸英的妻子,沒有一天不沉浸在對丈夫的深切思念之中,每當夜深人靜之時,常常是輾轉反側,冥思難眠。漫長的等待中,她隻接到過岸英的一封信,並不知道丈夫去了什麼地方。直到一九五三年初,她偶爾從攝影記者侯波手裏得到一張照片,這才知道自己的丈夫參加了誌願軍,去了朝鮮戰場。看到岸英身著朝鮮人民軍軍裝,站在雪地裏顯得是那樣的威武英俊,思齊心頭湧出一縷甜美和自豪。從此以後,她天天盼望岸英的佳音,就像一首唐詩裏所說的那樣:“憶歸期,數歸期,夢見雖多相見稀。相逢知幾時?”

“姐姐,朝鮮停戰了,誌願軍快要回國了,岸英哥也該回來了!”少華高興得雙腳跳著離了地,脖子上的紅領巾隨著她的跳動也一飄一飄的。

“中國軍隊是仁義之師,既然戰爭結束了,誌願軍不會長期留在朝鮮,我想哥哥很快就會回來的,我們要做好迎接哥哥的準備喲!”不修邊幅的毛岸青大大咧咧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