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太陽係奧秘(2)(2 / 3)

說來簡單,實際觀察起來困難重重。因為太陽離我們很遠,而且它振蕩的幅度和速度都不大,所以光譜線的位移量也很小,大約隻有波長的百萬分之幾。可想而知,這樣微乎其微的變化,發現它是多麼不容易。萊頓使用非常精密的強力分光儀拍下一張張太陽光譜照片,然後利用“多普勒效應”的原理,通過計算機進行反複的分析,最後才發現了太陽表麵周期振蕩的重要現象。

接踵而至的新發現

太陽5分鍾振蕩周期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對太陽運動狀態的認識,世界各國的天文學家對這個問題都十分重視,許多天文學家紛紛采用各種不同的方法對太陽進行觀測。他們不僅證實了太陽表麵5分鍾的振蕩周期,而且接連地又發現了其他好幾種周期的振蕩。有人得到周期為52分鍾的太陽振蕩;有人得到周期為7—8分鍾的太陽振蕩。最引人注意的是前蘇聯天文學家謝維內爾和法國天文學家布魯克斯等得到的周期為160分鍾的長周期振蕩。

i射維內爾觀測小組在克裏米亞天體物理台首先觀測到這種長周期振蕩。1974年,他們把由光電調節器和光電光譜儀組成的太陽磁象儀安裝在太陽塔的後麵,利用它來觀測連接太陽極區的窄條的光線以避開太陽赤道部分的視運動。來自太陽中心的光線發生偏振,而來自太陽邊緣的光線沒有偏振,這兩部分光線分別照在兩個光電倍增管上,這兩個光電倍增管的輸出就表示中心光線是否相對於邊緣發生了多普勒位移。i射維內爾小組利用這種方法在1974年秋季觀測到太陽160分鍾的振蕩周期。

1974年秋,克斯在中 ,利用共振散射方法測定太陽吸收線的多普勒位移的絕對值,進行了十多天的觀測,也觀測到了太陽160分鍾的振蕩周期。

太陽160分鍾振蕩周期

被觀測到以後,許多天文學家對它表示懷疑。有人認為這種振蕩可能是一種儀器效應,也可能是地球大氣周期性變化的反映。後來,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一個天文小組用磁象儀觀測到了太陽的160分鍾振蕩周期。一個法國天文小組在南極進行了128個小時的連續觀測,同樣觀測到了160分鍾太陽振蕩周期。南極夏季每天24小時都能看到太陽,不存在大氣的周日活動問題。另外還有兩個相距幾千千米的天文台同時進行觀測,也都觀測到太陽的這種長周期振蕩。這兩個台相距遙遠,在長時間觀測中大氣的影響可以相互抵消了。太陽長周期振蕩的現象終於得到了證實,疑問才被打消。

太陽表麵到處振蕩不停,不僅有升有落,而且有快有慢,這是一幅多麼蔚為壯觀的景象阿!

太陽振蕩是怎樣產生的

太陽振蕩是怎樣產生的?這是科學家們最關心的事情。目前,科學家們已經認識到,太陽振蕩雖然發生在太陽表麵,但其根源一定是在太陽內部。使太陽內部產生振蕩的因素可能有三個,即氣體壓力、重力和磁力。由它們造成的波動分別稱為“聲波”“重力波”和“磁流體力學波”,這三種波動還可以兩兩結合,甚至還可以三者合並在一起。就是這些錯綜複雜的波動,導致了太陽表麵氣勢宏偉的振蕩現象。人們認為,太陽5分鍾振蕩周期可能是太陽對流層產生的一種聲波,而160分鍾的振蕩周期則可能是由日心引起的重力波。但是,這些解釋究竟正確與否,目前還不能完全肯定。

聲波是一種比較簡單的壓力波,它可以通過任何介質傳播。太陽的聲波是與地球內部的地震波有些相似的連續波,它們傳播的速度和方向依賴於太陽內部的溫度、化學成分、密度和運動。和地球物理學家通過研究地震波去查明地球內部的構造模式類似,天文學家正利用他們所觀測到的太陽的振蕩現象,去窺探太陽內部的奧秘。

神秘天體圍繞太陽運行

英美科學家們驚奇地發現,已飛行很久的“先鋒10號”宇宙探測器竟給他們帶來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一個新的天體正圍繞太陽運行。

觀測者們還沒有見到這一天體,但他們堅信它的存在,因為“先鋒10號”的軌道因它而發生了變化!

據悉,如果這一發現屬實,那它將成為因重力這一唯一原因而被發現的太陽係中的第二顆行星。第一次是1846年海王星的發現:科學家在1787年發現了天王星,後來發現天王星的軌道十分異常,從而發現了對其具有引力的海。

這顆新星是由英美天文學家組成的小組發現的,它很可能就是所謂的“Krner帶”天體。而“先鋒10號”的軌道數據則來自英國宇航局“深度空間”網絡,這一網絡是由一係列大型射電望遠鏡構成,目的是為了觀測太空深遠處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