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你的心態決定你的未來(1)(3 / 3)

怎樣才能戒除浮躁呢?我們知道,輕浮急躁和穩重冷靜是相對的,因此,力戒浮躁必須培養穩重的氣質和精神。

穩重冷靜是一個人思想修養、精神狀態良好的標記。一個人隻有保持冷靜的心態才能思考問題,才能在紛繁複雜的大千世界中站得高、看得遠,才能使自己的思維閃爍出智慧的光輝,才能使自己的心靈真正安寧,言行舉止恰如其分。諸葛亮講的“非寧靜無以致遠”就是這個意思。我們如能把“寧靜致遠”作為自己的座右銘,那定會有助於克服浮躁的缺點。

清廷派駐台灣的總督劉銘傳,是建設台灣的大功臣,台灣的第一條鐵路就是他督促修的。劉銘傳的被任用,應歸功於他穩重冷靜的素質。

當李鴻章將劉銘傳推薦給曾國藩時,還一起推薦了另外兩個書生。曾國藩為了測驗他們三人中誰的品格最好,便故意約他們在某個時間到曾府去麵談,可是到了約定的時刻,曾國藩卻故意不出麵,讓他們在客廳中等候,暗中卻仔細觀察他們的態度。隻見其他兩位都顯得很不耐煩,不停地抱怨;隻有劉銘傳一個人安安靜靜、心平氣和地欣賞牆上的字畫。後來曾國藩考問他們客廳中的字畫,隻有劉銘傳一人答得出來。結果劉銘傳被推薦為台灣總督。

穩重冷靜,是事業成功的一個重要條件。因為穩重冷靜意味著深思熟慮,辦事踏實,可以信賴。穩重冷靜的人會控製自己的情緒,不感情用事,不急於求成。他們一方麵等待時機,另一方麵埋頭積累自己。他們也比較通情達理,善於跟各種人和平共處,能贏得他們的尊敬愛戴。而一個腳踏實地、辦事有章有法、擁有好人緣、善於把握機會的人,成功對他來說是件輕而易舉的事情。

心寧則智生,智生則事成

一個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首先,他讓十五個人穿過一間黑暗的房子。在他的引導下,這十五個人都非常輕鬆地穿了過去。然後,他打開了房內的一盞燈。在昏暗的燈光下,這些人看清了房子內的一切,都驚出一身冷汗。原來,這間房子的地麵是一個大水池,水池裏有十幾條大鱷魚,水池上方搭著一座窄窄的小木橋,他們剛才就是從這座小木橋上走過來的!心理學家問:“現在,誰願意再次穿過這間房子?”沒有人回答。過了好久,有三個膽大的人站了出來。其中一個小心翼翼地走了過去,速度比第一次慢了許多;另一個顫顫巍巍地走了一半,竟隻能趴在小橋上爬了過去;第三個剛走幾步就一下子又退了回來。見此情景,心理學家又打開房內的另外九盞燈,燈光把房裏照的如同白晝。這時,人們看見小木橋下方裝有一張安全網,但網線顏色較淺,因此他們剛才都沒有看見。“現在,我們將再次通過這座小木橋。不過,不願意的請站到右邊。”心理學家說道。有八個人站到了右邊。“你們為什麼不願意呢?”心理學家問他們。“這張網牢固嗎?”這八個人異口同聲地反問。

走過人生就像穿過這個鱷魚池一樣,往往無知無畏者反而能走過去,很多人之所以失敗恐怕不是力量薄弱、智力低下,而是早就失去了平靜的心態,慌了手腳。

心靈平靜的人一般都具有大智慧,而大智慧正是創造偉業不可或缺的條件。正如蘇格蘭曆史學家克萊爾曾說:“寂靜是形成一切偉大事業的基本要素。”

愛因斯坦有位好友叫貝索,被譽為“相對論的助產師”,他知識淵博,思想敏捷,但是他一輩子也沒有什麼突出建樹,這是為什麼?因為他的思想很難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就像一隻蝴蝶,不停地從這兒飛到那兒,又從那兒飛到這兒,在一件事尚未完成時,馬上又想著另外一件事。

與此相反,愛因斯坦的知識未必有他淵博,但愛因斯坦能讓“寧靜”撫慰自己的心靈,能一心一意圍繞自己的研究,進行深入的學習思考,所以才能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成為20世紀最偉大的成功者。也可以說,他的“相對論”就是“聚精會神的產物”。

古人雲:“緩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遠禍,苟字可以養福,靜字可以益壽。”能擁有一顆平靜的心,一片寧謐小天地,一段安定的生活,想必是人生極大的幸福。

人世間,能有多少人能真正放下一切,打開心靈之窗,讓陽光與雨水來照亮、衝洗,在這紅塵濁世中,終日擾攘,哪裏才有安靜的角落呢?當我們獨處時,諸如孤獨、寂寞、無聊等內在紛亂情緒均會一一浮現,也因此,我們需要安靜,唯有當外在活動靜止時,內在的活動才會浮現,才能被“看到”,人們可以借此整理一下自己的內心,整合分裂的自己。

“燈動則不能照物,水動則不能監物,性亦然,動則萬理皆昏,靜則萬理皆澈。”

老子提出了“虛靜”的觀念,這是對生活具有批評性與啟示性的觀念,“虛靜”的生活,蘊含著心靈保持凝聚含藏的狀態,唯有這種心靈才能培養出高速的心誌與直樸的氣質,也唯有這種心靈才能導引出深厚的創造能量。

人若能重視內在生命的培育,對於浮光掠影式的生活形態,就會予以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