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人體生命之謎(1)(2 / 3)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科學家們不斷提出新觀點,對人類起源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

1960年,英國人類學教授愛利斯特·哈代爵士提出了一種新的假說,他根據在距今400萬~800萬年前這一時期的化石資料幾乎空白這一事實,認為這一時期內人類祖先不是生活在陸上,而是生活在海中;在人類進化史上存在著幾百萬年的水生海猿階段,至今仍能在人類身上找到那一階段留下的許多“痕跡”,如人類的許多解剖生理學的特征在別的陸地靈長目動物身上都找不到,而在海豹、海豚等水生哺乳動物身上卻同樣存在。

例如:所有陸地靈長目動物體表都有濃密的毛發,唯獨人類皮膚裸露,這一點與海獸相同;靈長目動物都沒有皮下脂肪,而人類卻有厚厚的皮下脂肪,這一點又與海獸相同;人類胎兒的胎毛著生位置,明顯不同於別的靈長目動物,而與水獸胎兒的胎毛位置相當;人類淚腺分泌淚液、排出鹽分的生理現象,在靈長目動物中是絕無僅有的,而海獸卻都具有。

哈代爵士查閱了大量史料,指出在400萬~800萬年前,海水曾淹沒了非洲的東部和北部的大片地區。海水分隔了生活在那兒的古猿群,其中的一部分為了適應急劇變化的自然環境,進化成為海猿。幾百萬年以後,海水退卻,已經適應水生生活的海猿重返陸地,又經過幾百萬年的進化,成為人類。海猿曆經滄桑,在水中的生活進化出了向人類方向發展的特征,這些特征為以後的直立行走、解放雙手、進行語言交流等重大進化步驟創造了條件。這使得他們在返回陸地上後有了更明顯的優勢,超越了其他猿類,進化成為地球上最高等的智慧動物。

此外,美國加州聖一克魯茲大學的生物學家大衛·迪默則認為地球上的生命,或者說生命的早期形態有可能起源於浩瀚宇宙。

國際生物界一致認為:生命的起源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細胞膜的作用。迪默在實驗中發現,即使是在寒冷、充滿輻射的真空宇宙環境下,細胞膜仍然具有“生命力”。這說明惡劣的宇宙條件並未阻止生命的演化,生命起源於地球以外的浩瀚宇宙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麵對這麼多假說、矛盾、謎團,我們不禁要問,人類到底是怎樣起源的呢?

我們相信一定能解開這個秘密,也許就在明天。

夢境形成之謎

研究表明,剛出生的寶寶大約要用一半的睡眠時間去做夢,而60歲的老人隻用睡眠時間的15%去做夢。我們無法了解腹中的胎兒或出世不久的嬰兒究竟在做些什麼“夢”,但是科學家認為,寶寶們的神經聯絡係統需要通過夢才能良好地建立,從而促進腦的發育。對一個古稀老人來說,他至少有5年時間是在夢中度過的,而夢中往往充滿了焦慮和死亡的陰影。由於從小就看不見周圍的世界,先天盲人做的夢就不可能像正常人那樣絢麗多彩。但是他們擁有觸覺、嗅覺、聽覺,所以就真實感而言,盲人的夢境與常人是一樣的。戴維·福克斯是美國亞特蘭大市埃默裏大學的心理學家。他曾對6名盲人的夢進行研究後發現,後天失明的盲人能在夢中見到周圍的景物和人,而先天失明的盲人則隻能描述夢中用手收拾廚房裏的蔬菜和聽到洗衣機的轉動聲,人的談話聲……那麼,為什麼每個人都要做夢呢?科學界對此眾說紛紜。

有許多專家都認為:人在睡著後,腦子對刺激產生某種反應,夢境就產生了。夢境常常很荒誕,這是因為做夢時,隻有部分腦細胞在活動。夢見熊熊大火可能是陽光照在臉上;光腳在冰雪中奔跑的夢可能是雙腳露在棉被外。有人做過一次試驗,給33個睡著的人皮膚上輕輕滴水,其中有14人夢見水。

為什麼這些輕微的感覺會被“放大”,科學家們認為是大腦在睡眠中失去整體調節功能的緣故。德國的《快捷》畫刊在1991年的一篇文章中說:“人做夢,是大腦在打掃房間。”文章認為夢對白天的各種信息和情感體驗進行加工和整理後,會有選擇地儲存一部分。榮獲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的英國科學家克裏克也說:“隻要做了夢,人的頭腦就會靈敏。”這是因為做夢使腦力得到恢複的同時能清理掉腦中的無用信息。

著名學者弗洛伊德提出“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的理論,他認為夢是因潛藏的願望而引發。1999年初發表的研究報告證實了這一理論。

新的研究資料告訴我們:做夢時,大腦肯定在進行有意識的、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可以這樣認為,大腦在寧靜的夜晚處理問題更靈敏,因而效率也就更高了。許多科學家甚至認為做夢有益於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