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怎麼又組織捐款啊,不是剛捐過一次嗎?”“真可惜,我這個月的零用錢又剩不下多少了。”“我真不想捐了。”學校募捐的時候我們好像總能聽到這樣的對話,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的,好像說的都有道理。難道是因為我們已經長大了,才會這樣嗎?在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我們不會這樣想,也不會說出這樣的話,因為那時我們純潔無瑕,光明清澈的本性還沒有被這個世界的塵埃所汙染。
小孩子們本能地知道應該幫助那些比自己困難的人。在西班牙的各種學校裏,學生們每天節省一部分或全部的零用錢,然後集中起來寄往印度。這種節省零用錢的捐助行動,在西班牙的小學生們中,已經成為一種習慣。
加爾各答有一個孩子,隻有4歲大。他聽說特蕾莎修女沒有糖了,就對父母說:“我願意3天不吃糖,把這些糖都給特蕾莎修女吧。”他的話不僅使他的父母甚感意外,更使特蕾莎修女感到慰藉。特蕾莎修女說:“你們看,一個4歲的孩子,就已經懂得分享,就已經開始與我們共同承擔責任了。雖然他拿出來的隻是微乎其微的一點糖,但重點不在於他給予了多少,而在於,他在給予中投入了多少愛。”
倫敦有一個小女孩,提了滿滿一袋子的一分錢硬幣,來到仁愛傳教會的門前,對修女說:“這些給窮人。”
任何人都有自私的一麵,不為自己打算的人很少,我們看到孩子們卻不同,他們天性仁厚,根本就沒有“自私”這個概念。可我們呢,我們獨占欲望很強,不願意和別人分享。就像著名史學家範曄說的,天下皆知取之為取,而不知與之為取。
人世間的事情,總是有了付出才有收獲,而得與失之間互為轉化的效果,有時也並不是馬上就可以見到的,懂得其中奧妙的人,會掌握取舍的主動權,讓它發揮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戰國時,齊國的孟嚐君是一個以養士為名的人。由於他待士十分誠懇,感動了一個叫馮諼的落魄人,此人為報答孟嚐君的禮遇而投到他的門下為他效力。
一次,孟嚐君叫人為他到其封地薛邑討債,問誰肯去。馮諼自告奮勇地說自己願去,但不知將催討回來的錢買什麼東西。孟嚐君說,就買點我們家沒有的東西吧。馮諼領命而去。到了薛邑後,他見到老百姓的生活十分窮困,聽說孟嚐君的使者來了,均有怨言。於是,他召集了邑中居民,對大家說:“孟嚐君知道大家生活困難,這次特意派我來告訴大家,以前的欠債一筆勾銷,利息也不用償還了,孟嚐君叫我把債券也帶來了,今天當著大家的麵,我把它燒毀,從今以後再不催還。”說著,馮諼果真點起一把火,把債券都燒了。薛邑的百姓沒料到孟嚐君如此仁義,人人感激涕零。
馮諼回來後,孟嚐君問他買了何物,馮諼如實回答,孟嚐君大為不悅。馮諼對他說:“您不是叫我買家中沒有的東西嗎?我已經給您買回來了。這就是‘義’。焚券市義,這對你收歸民心是大有好處的啊!”
數年後,孟嚐君被人譖讒,齊相不保,隻好回到自己的封地薛邑。薛邑的百姓聽說恩公孟嚐君回來了,傾城而出,夾道歡迎。孟嚐君感動不已,終於體會到了馮諼“市義”的苦心。
總而言之,你如果要做一個快樂的人,一定要記住: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心靈追問:
我比孩子們欠缺了什麼?我的心靈是不是已經被不潔的空氣汙染了?麵對這些光明清澈的靈魂,我會感到有些羞愧嗎?
充滿對知識的渴望
“煩死了,這麼一大堆書,什麼時候能看完啊?”“要是不用讀書就好了。”你是不是想過,要是小孩子就好了,沒人逼著他們念書。其實不是這樣的。你可能還記得,小時候自己背起書包去上學的興奮心情,事實上,小孩子天性中有一種對知識的渴望。他們渴望讀書,渴望學知識。
有一次,特蕾莎修女問一個叫亞魯的小孩子,“小朋友,你想聽故事嗎?我可以講好多好聽的故事給你聽,願意嗎?”
亞魯一聽說有故事聽,就叫了起來:“你會講故事?你真的會講故事?從來沒人給我講過故事呢。”說著他把自己的其他小夥伴也叫過來:“你們快過來,修女要給我們講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