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阿登戰役——希特勒最後的反撲(1 / 3)

在法國與比利時交界處,有一塊森林台地,名叫阿登(Ardennes)。台地以南高程為350—500米,由砂岩與石英岩構成,有一半的麵積是森林地帶,另一半土地貧瘠,隻生長石楠屬植物;台地以北地勢較低,平均高程為200——300米,大部分為牧場,適合於種植燕麥等農作物。由於地質原因,這裏是歐洲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區之一。然而,自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以後,它屢次成為交戰之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裏就是兩次最重要戰役的起點。

元首指令:我想反攻

自1944年6月6日諾曼底登陸戰以後,希特勒簡直是惡夢不斷。無論是在西線,還是在東線的蘇德戰場,都是一敗塗地。庫爾斯克會戰後,更使得希特勒歇斯底裏地改變了自己的生活規律,再也不在每天晚上七點欣賞輕音樂了。他隻有一個念頭:絞盡腦汁地要挽救事實上已無法挽救的失敗命運。

希特勒想在西線實施一次大反攻,在他看來,先通過反攻穩住西線,然後再對付讓他最為傷腦筋的斯大林的紅軍。於是,他召見最高統帥部作戰部長艾爾費雷德·約德爾上將。自1941年希特勒擔任了陸軍總司令職後,約德爾就成了希特勒離不開的人了。

約德爾聽了希特勒的想法後,並沒有說不行。他知道希特勒的脾氣,你說不行,沒有用。於是,他打了個迂回,彙報反攻必備的條件和目前德軍所缺少的條件。約德爾報告說:第一,反攻必須掌握製空權,可是現在空中優勢是由盟軍掌握著。因此,如果反攻,必須把進攻時間選擇在氣候惡劣時,以便利用不利飛行的天氣,這樣會暫時消除盟軍可怕的空中優勢。

第二,反攻必須有足夠的後方物資保證,可是目前國內的軍工生產狀況不好。因此,如果反攻,必須重新調整生產任務,保證前線需要;

第三,反攻必須集中兵力,可是目前西線兵力不多。因此,如果要反攻,必須建立預備隊,從東線抽調兵力補充預備隊;

第四,反攻必須通過集中兵力實施突然性達成目的,然而,在這種形勢下,保密是最重要的。

然而,希特勒並沒有對約德爾提出的四個條件提出什麼問題,而是突然詢問他關於盟軍在西線的兵力以及後備提供詳情,當希特勒了解到盟軍在西線隻有60個師,而其餘74個師還部署或集結在英倫三島以及美國本土時,他做出了一個非常重大的決定。

希特勒走到作戰地圖前,對約德爾說:“盡管敵人攻勢十分強大,但並不是無懈可擊。他們把進攻重點放在左翼和亞琛兩側,次重點放在南希戰區和孚日山脈南部戰線。這樣,他們在南希戰區和亞琛之間留下了一個薄弱地段,這就是阿登—艾弗爾地區。我們將要發起的偉大攻勢就在那裏舉行。你立即研究這個問題,然後向我彙報。記住,目前不是能不能發動攻勢行動,而是必須發動這樣一個攻勢,奪回主動權。任何保持守勢的設想隻是拖延失敗的同義詞。而我要的是勝利、勝利、再勝利!”

約德爾被元首的大膽設想驚呆了!雖然他是元首的忠實信徒,但是他不敢想象以目前德軍的實力要發動一次大規模的反攻,將會有什麼樣的結局。

1944年9月25日,希特勒在東普魯士拉斯登堡的最高統帥部“狼穴”召開作戰會議,決定在11月20日以後,從阿登山區向盟軍發起大規模攻勢。希特勒把賭注全押在這樣一個信念上:進攻將使盟軍措手不及,盟軍會因此需要相當的時間才有可能發起大規模的反攻,而德軍可以利用這段時間解決東線問題。希特勒親自給這次攻勢起了一個象征性的代號:萊茵河衛兵!希望這次攻勢如同衛兵一樣把盟軍擋在德國以外。

為打贏這場攻勢作戰,希特勒可謂是絞盡腦汁,使出了渾身解數。他整日呆在“狼穴”中,通過電話直接給前線指揮官下達各種命令。其中最主要的是從東線抽調兵力支援西線。他居然在短短的時間裏,憑借元首的絕對權威征調了28個師,包括9個裝甲師;拚湊了1500輛新的或改裝的坦克和重炮以及3000多架作戰飛機。

他走到作戰地圖前,盯著西線的阿登山區,思考著怎樣更好地出其不意發動這場攻勢行動。他也清楚敵人兵力十分強大,但是卻不相信他們沒有一點漏洞。即使真的沒有,也要為敵人製造點麻煩,捅出個漏洞。

捅出個漏洞!希特勒突然獲得啟示,於是,他馬上命令奧托·斯科爾策尼少校立即到他的辦公室。在納粹德國曆史上,希特勒親自向少校這樣的低級軍官下達任務,是極為少見的。那麼,希特勒究竟要向斯科爾策尼下達什麼任務呢?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除了陸戰、海戰、空戰、空降作戰、情報戰等以外,還有一種作戰叫特種作戰。而特種戰打得最漂亮的還要屬德軍在阿登山區這次反撲作戰中的特種作戰行動。希特勒叫斯科爾策尼到他的辦公室要下達的就是執行特種作戰任務。

斯科爾策尼是希特勒寵愛的突擊隊員。他身材高大,一頭金發,是個狂熱的納粹分子。他曾奇跡般地在阿爾卑斯山區把墨索裏尼從他的監禁者手中營救出來。這一行動在一年前轟動了整個世界。

斯科爾策尼一進來,希特勒就把這次攻勢告訴了他:“我把這些消息告訴你,是為了使你能夠考慮你在這項計劃中將要擔任的角色,並確保絲毫也不忘記這個角色。這次攻勢中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將交給你和你指揮的部隊,你們必須奪取馬斯河上的一座或多座橋梁。你們將穿英軍和美軍的服裝。敵人穿我們的軍裝進行過多次突擊隊作戰,他們已給我們造成了很大的破壞。我剛剛接到一份報告說,僅僅在幾天前,美軍使用我們的軍裝在占領亞琛中起了不小的作用。這是我們在西線落入敵人手中的第一座城鎮。而且,穿著敵人軍裝的小股部隊能夠給盟軍造成巨大的混亂:能夠傳達假命令,擾亂他們的交通;使他們的部隊開往錯誤的方向。”

斯科爾策尼年輕氣盛,聽完元首的指令異常興奮,問道:“我要帶多少士兵執行這一任務?”

“你去找約德爾將軍商量,我會打電話通知他的。”

“是,我的元首!隻是準備時間很短,許多東西都必須臨時湊集……”

“我知道時間非常非常的倉促,但是你必須完成準備工作,記住,你本人不能穿過前線到那邊去,無論如何不能讓自己當俘虜,因為我需要你!”希特勒打斷他的話吩咐道。

“是,我的元首!”斯科爾策尼挺身立正,十分感謝元首的信任與關心。

剛從西線回來的約德爾,接到希特勒的電話,即刻與斯科爾策尼一同商討了此方案。他命令斯科爾策尼率領第150裝甲旅執行這次任務,並給這次行動起了一個代號,叫“格頓夫行動”。計劃是讓150裝甲旅的成員伴隨第6裝甲集團軍的先頭部隊前進,然後穿上美軍或英軍軍服,迅速向前推進,一部分以突然襲擊的手段奪取馬斯河上的橋梁,一部分先潛入美軍後方公路活動,散布災難性的消息,改變路標。盡一切可能在敵人的後方地域製造恐慌和混亂。

“格頓夫行動”逐漸明確時,斯科爾策尼突然想起一個問題,他對約德爾說:“我的挺進敵後的官兵沒有多少人會英語,如果與美國人或英國人相遇,會露餡的。”

約德爾考慮了一會兒,想了一個辦法:“你隻讓很少幾個通曉英語的人和美國人說話,大部分則混在潰逃的美國官兵的隊伍中,裝作驚慌失措而嚇得說不出話來的樣子就行了。”

“可是,”斯科爾策尼又想起一件事情:“根據國際法,在戰鬥中使用敵人的軍裝,以隱蔽其身份來達到欺騙敵人的目的,是非法的。一旦我的士兵被敵人俘獲,有被當作間諜對待和遭到謹慎法庭審判的危險。”

約德爾笑笑說道:“年輕的少校先生,我很敬佩你縝密的思維,周全的考慮,但是你應該知道,國際法僅僅禁止穿著敵人的軍裝的士兵使用武器,你完全可以變通一下,如果先遣部隊在盟軍軍裝裏麵套上德國軍裝,並在實際開火前脫掉偽裝軍服,那麼就符合國際法的要求了。”

斯科爾策尼終於滿意地離開了約德爾辦公室,臨行時,約德爾囑咐道:“要絕對保密,包括你的士兵,在行動之前不許向任何人透露這次行動的內容。”

1944年12月11日,希特勒飛到了法蘭克福附近的澤根堡。這裏是他在西線的指揮部,號稱“鷹巢”。從1940年開始,希特勒就是在這裏指揮德軍進攻西歐各國。今天,他要在這裏接見所有參加阿登反撲作戰的德國B集團軍群的高級軍官。

傍晚時分,所有參加會議的高級將領們在被搜取了腰間佩帶的武器和手裏的文件包後,登上了大轎車。汽車開上了一條專門用來使那些不熟悉這個地區的人迷失方向的“迷魂路”。

會議上,已經駝背,麵色蒼白,有些浮腫,雙手發抖,顯得老態龍鍾的希特勒,就政治形勢問題講了四五十分鍾。他提醒在座的諸位注意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國在同各國聯盟作戰中所采取的戰略和取得的勝利。

最後,他告訴大家:12月16日,將是我們創造德意誌奇跡的日子。這表明,希特勒把反撲的時間定在了這一天。

情報準確但判斷失誤

那麼,盟軍是否預見到德軍的這次反撲呢?

盟軍對德軍這次反撲並沒有認真察覺。自諾曼底登陸成功後,盟軍進攻可以說比較順利。整個盟軍可以說是一個樂觀的大軍。在盟軍的3個集團軍群中,美國名將奧馬爾·布萊德雷指揮的第12集團軍群作戰能力最強。他手下有兩員大將,都是美軍著名的將領。一個是第1集團軍司令考特尼·霍奇斯,此人冷靜沉著,為人和氣,精通戰術。另一個就是第3集團軍司令、大名鼎鼎的喬治·巴頓。

巴頓是美國軍事史上一個傳奇式的人物。他生於1885年11月11日,先後進入弗吉尼亞軍事學院、西點軍校學習,任過副官、營長、裝甲旅旅長、裝甲師師長、裝甲軍軍長、集團軍司令。他為人豪放,具有進攻精神,精通他那個時代的一切作戰方法,在北非、西西裏和西歐大陸屢建戰功,完全成為德軍眼中的“瘟神”。他生前又是美軍中最有爭議的人物。他性格粗暴卻易受感動而流淚;他篤信宗教卻又褻瀆神靈;他最推崇進攻卻又小心謹慎,不冒不必要的風險。巴頓指揮著3個軍、11個作戰師的兵力。

就是這樣一支大軍,自8月1日組建以來橫掃法國,直逼法德邊境。在11月份的攻勢中,布萊德雷的集團軍群僅俘敵就達6萬人,相當於5個師的兵力。布萊德雷和他的官兵們對戰爭形勢極為樂觀,在他們看來,德軍每天傷亡約9000人,每個星期損失約5個師的兵力,這種兵員消耗是驚人的,無論多麼強大的國家也會變得力量枯竭。而且,德國同時在東線與蘇軍作戰,在那裏遭受的損失更為慘重。此外,盟軍的戰略和戰術轟炸機一直在不停地轟炸德國腹地的重要軍事和工業目標,沉重打擊了德國的戰爭潛力。

“戰爭很快就要結束,或許用不了兩個月,德國人就會第二次成為戰敗國。”幾乎每個美軍官兵都有理由這樣認識戰爭形勢。

但是,在這支樂觀情緒彌漫著的大軍中,也有少數幾個人頭腦保持著冷靜,第1集團軍情報處處長本傑明·迪克森上校就是其中之一。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來,美國十分重視無線電情報偵聽工作。布萊德雷任第1集團軍司令時,集團軍無線電破譯隊曾在諾曼底登陸時,成功地破譯了德軍兵力調動的無線電密碼,立了大功。這一次,集團軍無線電破譯隊也得到了德國將要反攻的消息。

破譯隊的隊長名叫威廉·傑克遜,原是一名律師,後隨軍從事情報工作。

10月1日,傑克遜從德軍無數的電報中,破譯出一個情報:“立即從第7集團軍中抽調坦克後送,具體數字稍後即告。”

情報簽發署名是約德爾。這份貌似正常兵力調動的電報實際上正是希特勒在下令為他新組建的第6集團軍拚湊武器裝備。當時,傑克遜沒在意,隨手交給譯電員存檔。

可是,在後來的幾天中,類似內容的電報越來越多,從而引起傑克遜的警覺。他以律師所具有的縝密邏輯思維方式分析,目前盟軍正在準備發動秋季攻勢,西線德軍本來兵力不足,他們為什麼卻要抽調部分裝甲部隊撤回?一個可能是東線吃緊,德國人要抽兵東援,另一個可能就是他們還有更大的企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