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諾曼底登陸——曆史在這裏定格(1 / 3)

在法國西北部有一曆史地理區,名叫諾曼底(Normandie),其名來自日耳曼語“Norsemen”,意為北方人。公元9世紀中葉,以丹麥人為主的斯堪的納維亞北方人在此定居。10世紀時,建立起了諾曼底公國。該地地名由此而來。11世紀時,諾曼底公國成為歐洲最中央集權化的國家。1066年9月27日,諾曼底公國公爵威廉一世渡海遠征英倫三島,並於當年的聖誕節正式加冕為英格蘭的國王,至此諾曼底公國的聲名大振。英法百年戰爭期間,英國兩次入侵諾曼底,直到1450年被法國收複。500年後,就在這裏發生了人類戰爭史上空前規模的登陸戰役。

為什麼選定在1944年開辟歐洲第二戰場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從德波戰爭開始,在不到2年的時間,納粹德軍那支機械化部隊橫掃西歐,相繼占領了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盡管,英國成功地從歐洲大陸撤出了他的幾十萬主力,創造了敦刻爾克的奇跡,但是英國本土遭到空前的空中打擊,給英國造成極大的損失。到1941年夏天,希特勒通過一係列不流血的和流血的征服,極大地改變了歐洲的政治版圖。北起北極圈以北,南至比利牛斯山脈,東達維斯瓦河一線,西臨大西洋之濱的歐洲半壁河山及其豐富的資源均落入德國之手。最後剩下的隻有東歐平原上的蘇聯,而這裏正是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中就念念不忘的“德意誌帝國的生存空間”。於是,在1941年6月22日4時30分,希特勒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實施“巴巴羅薩計劃”,發動了人類曆史上規模最大的突然襲擊。而到此時,在歐洲隻有蘇聯一個國家猶如困獸般地在戰場上孤獨地與德國法西斯作戰,曆史上把這個戰場叫做“第一戰場”。

戰爭初期,蘇軍接連失利,傷亡極為慘重。在6、7月的明斯克和斯摩棱斯克的兩次大合圍,蘇軍近200萬軍隊被殲滅。德國人繼續向蘇聯的心髒地帶——莫斯科方向推進。蘇聯的鐵腕領袖約瑟夫·維薩裏昂諾維奇·斯大林,在組織他的軍民抵抗入侵者之後,猶如“渴望陽光與空氣一樣,渴望能得到外部的支持與援助”。

而在此時,希特勒像一個卓越的指揮家,手中的指揮棒在空中做了一個漂亮的弧形休止動作,使得自蘇聯這個有別於西方民主世界的國家誕生以來,東西方世界一直沒有停止過的相互誹謗、爭吵、漫罵,甚至直接的武力對抗,一下子靜了下來,並且進入了新的樂章——聯合對抗法西斯。

大英帝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在蘇德戰爭爆發的當天,就向全國發表演說,他說:

在過去的25年中,沒有一個人像我這樣始終一貫地反對共產主義。不想收回我說過的話。但是,這一切,在正在我們眼前展現的情景對照下,都已黯然失色了。在這一切頭暈目眩的突然襲擊背後,我看到那一小撮計劃、組織和發動這種造成人類極大恐怖的惡棍。我們隻有一個宗旨,一個惟一的、不可改變的目標。我們決心要毀滅希特勒,以及納粹製度的一切痕跡。我們決不同希特勒或他的黨羽談判。根據上述理由,我們將要對俄國和俄國人民進行我們能夠給予的一切援助。俄國的苦難,就是我們的苦難,也是美國的苦難。正如俄國人為保衛家鄉而戰的事業,是世界各地的自由人民和自由民族的事業一樣。讓我們吸取通過殘酷的經驗得來的教訓吧。讓我們加倍努力,隻要一息尚存,力量還在,就齊心協力打擊敵人吧!

此時,斯大林太需要槍、炮、坦克、飛機、錢等等,幾乎一切物資,蘇聯都要。因此,他也似乎忘記了不久前說過的“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埋葬資本主義”的誓言,迅速地一手拉住另一頭倔強的英國牛丘吉爾的手,一手拉住大洋彼岸尚未參戰卻同情遭受侵略的美國總統羅斯福的手——1941年10月1日,英國、蘇聯與美國召開莫斯科會議,通過著名的《莫斯科宣言》,進而使蘇聯獲取外部援助有了法律上的保障。

美國和蘇聯在同意給予蘇聯以援助的同時,還答應斯大林在適當時候開辟相對於蘇德戰場的另一個歐洲反法西斯戰場,即“第二戰場”。

然而,圍繞開辟第二戰場問題,蘇聯與美國、英國發生了嚴重分歧。

這種分歧開始隻是在蘇聯與英國之間發生的。美國參戰後,分歧也庢了美國。分歧的焦點就是:開辟第二戰場的時間表與地點!

第二戰場問題最早提出是在1941年的7月8日。這一天,斯大林在給丘吉爾的信中,要求英國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不過,斯大林在那封信中提出了兩個地方,一個是在法國北部,一個是在北極地帶。此後,斯大林多次要求英國在當年——1941年即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以使德國從蘇德戰場抽走30個或40個師。因為,蘇聯當時損失太慘重了。

丘吉爾並不反對開辟第二戰場。還在蘇聯“坐山觀虎鬥”,看著希特勒進攻西歐、轟炸英倫三島時,丘吉爾就預言:要戰勝法西斯德國,必須將戰火引入歐洲本土!這話說得實在——不將戰爭打到敵人的家門口,怎麼會取得戰爭的勝利?

蘇聯戰爭爆發後,丘吉爾非常高興,用他自己的話說:“像需要空氣一樣,需要德國與蘇聯開戰。”因為,蘇聯這個一直隔岸觀火的國家,終於跳進戰爭這盆禍水了,一直在西歐獨撐反法西斯戰局的英國終於有了一個反法西斯的盟友。

當蘇聯提出開展第二戰場問題後,丘吉爾表示同意,但是在具體開辟的時間和地點上,英國人卻不給予明確的回答。

英國之所以這樣做,有兩個原因。

一個是英國沒有開辟的能力。渡海作戰是最為複雜的作戰樣式,需要精心準備,需要力量。而英國不具備這個條件。首先,英國是海洋國家,陸軍弱,沒有足夠的登陸部隊,不可能開辟什麼第二戰場;第二,1940年,是英國本土作戰年,德國對英國的空襲中,英國損失很大。英國空中力量難以獲取登陸歐洲的製空權;海軍艦艇也得以保證製海權。沒有這兩個權力,登陸等於零。後來,諾曼底登陸作戰地麵總司令伯納德·蒙哥馬利回憶說:“如果那時(指1941年)按照俄國人的要求在法國北部登陸作戰,可憐的英國士兵都要填到海底喂魚了。因為,我們那時除了意誌,什麼都沒有。”

另一個原因是丘吉爾骨子深處的帝國利益意識。他自稱是“維多利亞時代的產兒”。維多利亞是英國曆史上最著名的女王。1837年6月28日,僅18歲的維多利亞加冕為英國女王。在她執政的64年裏,英國進入全盛時代。丘吉爾對這位女王充滿了敬仰。在英國衰落的時期,丘吉爾聲稱要做一個帝國遺產的保護者,竭盡全力維護英國的利益。盡管與蘇聯結盟了,但丘吉爾看到了如果戰勝德國,蘇聯將參預戰後國際事務安排,而且發言權會很大。所以,戰略上他有未雨綢繆的因素。而英國傳統的間接戰略,即從側翼包圍敵人的戰略,也為他的這一想法提供了支持。所以,丘吉爾一直想在北非和地中海開辟第二戰場。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參戰。這樣,開辟第二戰場問題就成了美、蘇、英三國間的事情了。開始時,由於美國剛剛卷入戰爭,戰爭準備嚴重不足,所以,也沒有承諾開辟第二戰場的事情。但是,如果說美國也不同意開辟第二戰場,缺乏曆史事實依據。

美國確定了“先歐後亞”的戰略後,即認為在西歐開辟第二戰場比在任何地方開辟第二戰場要有利。美國提供了“5個隻有理由”:

一是隻有在西歐開辟,才能對德國發動最強有力的攻勢;二是隻有在西歐開辟,才能利用英國本土的基地,對敵人的領土發動優勢空中攻擊,奪取戰爭主動權;三是隻有在西歐開辟,才能使大部分英國陸軍和美軍一道實施登陸作戰,因為當時英國的航運情況,不可能將英軍運到其他地區;四是隻有在西歐開辟,才能更多地集中使用美國的兵力;五是隻有在西歐開辟,才能給予蘇聯最大的支持。

1942年4月1日,馬歇爾將這5個條件交給了羅斯福,並獲得了批準。所以,說美國也在第二戰場問題上拖延時間,不符合曆史事實。

那麼,為什麼要在1944年才開辟了第二戰場?

一個原因是要準備。作戰是承擔風險的。在敵人力量還十分強大的情況下,如果實施登陸作戰,風險要遠遠大於敵人力量弱小時。而1943年的戰局發展,使得盟軍在這一年登陸,軍事上要比在1942年,或1943年登陸有利;

另外一個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戰是聯盟作戰。在英國沒有同意的前提下,美國不可能自己開辟第二戰場。美國需要時間做英國的工作。事實也如此。羅斯福為了說服丘吉爾同意在西歐開辟第二戰場,做了許多工作,甚至是吵得不可開交。比如,在1943年的開羅會議上,丘吉爾希望美國與他聯合登陸愛琴海上的羅德島。他說,攻占了這個島,我們就可以搶在俄國人前,從巴爾幹向前推進,占領羅馬尼亞、奧地利和匈牙利。

可是,美國人不同意,堅持在西歐開辟第二戰場。丘吉爾扯著上衣的翻領,嘴掛著細細的口水,唾液飛濺大聲說:“馬歇爾將軍,我告訴你,我們英國國王陛下的軍隊隻知道步槍必須吐出火焰,坦克必須奔馳疆場!”

馬歇爾針鋒相對地說:“如果我說了算,我絕不會讓我們的士兵去那個該死的島子上送死,不,蒼天可鑒,絕不容許!”

不管丘吉爾多麼得不滿意,英國畢竟衰落了。此時,美國不僅有了戰爭經驗,而且其實力也大大超過了英國。就人力資源來說,英國已達到其動員潛力的頂峰,隻有450萬人,而美國此時的兵力比英國多一倍還多,而且每天入伍的人還在增加。所以,英國不管心裏是多麼得不情願,終於答應在西歐開辟第二戰場。

第二戰場作戰行動計劃在爭論中逐漸“合拍”後,具體的準備工作也開始緊鑼密鼓地展開了。1943年11月,美英在開羅會議就在西歐開辟第二戰場達成共識。緊接著,又在德黑蘭會議上,美國、英國與蘇聯三國最高首腦確定於1944年5月發動“霸王”行動,即在西歐開辟第二戰場。

最後敲定“霸王”作戰的那天,是丘吉爾69歲的生日。這位年近古稀之年的英國政治家,絲毫沒有因會議上爭吵的不快影響他的興致。他堅持邀請斯大林、羅斯福到英國駐伊朗公使館參加他的生日宴會。宴會上,丘吉爾舉杯祝斯大林身體健康。斯大林也祝丘吉爾生日快樂。美國、蘇聯、英國三方領導人,笑容可掬,預示著一個好兆頭——諾曼底登陸會順利進行!

因而,為什麼開辟歐洲第二戰場偏偏定在1944年,根本原因是當人類麵臨一個共同的敵人時,他們原有的分歧會在繼續慣性滑行一段路後,才會交彙在一起——共同的命運不允許他們無休止地爭論下去——曆史將在1944年定格!

為什麼要選定在諾曼底開辟第二戰場

1943年12月3日,富蘭克林·羅斯福在開羅任命德懷特·艾森豪威爾為盟軍最高司令,並於1944年1月抵達倫敦就職。艾森豪威爾領導的盟軍最高統帥部成員有:盟軍最高副總司令阿瑟·特德空軍上將(英國),參謀長沃爾特·史密斯中將,副參謀長弗裏德裏克·摩根中將(英國),海軍總司令伯特倫·拉姆齊海軍上將(英國),陸軍總司令伯納德·蒙哥馬利上將,空軍總司令利·馬洛裏空軍上將(英國)等等。在艾森豪威爾到達法國之前,由蒙哥馬利任陸軍部隊的前線總指揮。指揮機構有了,作戰計劃問題又被提到議事日程了。艾森豪威爾修改了摩根的“霸王”計劃大綱,將第一梯隊登陸正麵從40千米擴大到80千米,第一梯隊由3個師增加到5個師,登陸灘頭也由“奧馬哈”、“金”和“朱諾”3個又新增了“猶他”和“劍”兩個。1944年2月,英美聯合參謀長委員會批準了“霸王”計劃大綱和修改後的作戰計劃,為了確保擁有足夠的登陸艦艇,決定將登陸日(代號為D日)推遲到6月初,並且將原定於同時開展的支援性輔助登陸“鐵砧”行動推遲到1944年8月15日以後。

巨頭們在到處是硝煙的戰場上不停地往來奔波,準備實施一場人類曆史上規模空前的渡海登陸。時間:1944年6月初;地點,諾曼底!

那麼,盟軍為什麼要選擇諾曼底作為開辟第二戰場的登陸地點呢?

當時,諾曼底並不是惟一的可供選擇的登陸點。如果在西歐開辟第二戰場,有3個登陸地點可供選擇:一個是康坦丁半島;一個是加萊地區;一個是諾曼底地區。康坦丁半島緊鄰諾曼底地區,從這裏登陸易於成功,但是,這裏地形狹窄,登陸後不便於展開兵力和向縱深發展;加萊地區距英國最近,隻有39.6公裏,是輸送登陸部隊距離最短的一個地區。然而,這裏距英國主要港口較遠,而且又是德軍重點設防的地區,同時也缺少內陸航道,對登陸後發展進攻也不利;而諾曼底雖然航渡距離是3個可供選擇的登陸點最遠的一個,但是這裏有四大優勢:一是距離英國主要港口集中的西海岸要比加萊近,便於部隊集中;二是德軍防禦薄弱,便於突破上陸;三是有康坦丁半島作為塞納灣的屏障,可減緩強西風對艦船航渡的影響;四是有能建立和容納較多部隊的登陸場,便於登陸後發展進攻。

這四大優勢,使得盟軍選擇諾曼底為登陸點。

隨著“D日”的臨近,另外一個問題日益突出,這就是保密!戰爭中,保密就是生命,保密就是勝利!登陸作戰是種攻勢作戰,要想使敵人防備不及而取得,保密問題非常重要。正如中國孫子所雲:“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善於進攻的人,動作應該像高不可測的天上一樣,使敵人無從防備。

諾曼底登陸亦然。

“霸王作戰”計劃屬於絕密。為了保守住這個秘密。盟軍采取了極為嚴格的保密措施。

一是封住“口”,特別是新聞記者的嘴巴。因為,記者一篇不經意的稿件都有可能成為德軍判斷重大軍事行動的線索。艾森豪威爾實施極為嚴格的新聞檢查製度。任何記者,包括軍方最為信任的記者,每一篇稿件、每份電文、每份電傳,必須送檢後才能發出;

二是“絆”住腿。1944年3月10日以後,英格蘭南部地區所有民用運輸全部停止,任何人不經允許不得進入這一地區,當地居民也不得隨便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