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佛學著作概述

◆《禪海蠡測》

初版時間:1955年

初版出版社:老古出版社

推薦版本:複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2版

內容概述:禪宗,初創於北魏,盛行於唐宋。獨特的禪宗理論和修持風格,曾對世人的價值取向、思想情感和思維方式有深刻的影響,以至於從一定意義上來說,不了解禪宗,也就不了解中國佛教的特質,也無法了解千百年流傳下來的許許多多的文化藝術作品的思想內涵。本書是南懷瑾先生親筆撰寫的禪學著作。南懷瑾先生通過縱向的敘述和橫向的比較,對禪宗的演變、宗旨、傳授和修行實踐,禪宗與淨土宗、密宗、丹道、理學和西方哲學的異同等,作了分門別類的論述,提出了不少獨到的見解。

地位與影響:《禪海蠡測》是南懷瑾先生的第一部著作,也是南懷瑾先生的傳世經典之作。但此書剛出版時,每本定價新台幣五元,卻鮮有人問津。但十年之後,少數流傳出來的舊書,在香港的書攤被居為“奇貨”,每本價值二十元美金。此書與他此後出版的其他著作有兩點不同。其一,《禪海蠡測》是南老師親自寫的,而其他的著作多是弟子們整理出來的;其二,《禪海蠡測》是用文言寫成的,所以不像其他的南懷瑾先生著作一樣通俗,但卻能係統地代表南懷瑾先生的思想。不僅記錄了南懷瑾先生畢生習禪的心得,也是一本禪宗正本清源、撥亂反正之作。當初禪宗所以標榜“不立文字”,是希望擺脫教條,以獨特的方法給陷入種種文字名相戲論中不能自拔的佛徒打開思想活路,進入一個充滿自信和活力的世界。及至唐宋禪門活法已成死語,故諸家宗祖,不得不別標心法,如參話頭、看公案、擎拳、棒喝等,以勘驗學人,錘煉其知見。但後世習禪者舍本逐末,老死話下,永無出期。南懷瑾先生有鑒於此,故不以話頭為實法,不以棒喝為家風,回歸禪宗活潑潑的本來麵目。

◆《楞嚴大義今釋》

初版時間:1960年

初版出版社:老古文化事業出版公司

推薦版本:複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1版

內容概述:《楞嚴經》是我國禪宗、淨土宗依奉的一部重要經典。自唐以來,光是它的注疏就有一百多種,至於寺院內外的誦持講習則更為普遍,有名的“楞嚴法會”就是據此建立的。《楞嚴經》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十卷,由唐代般剌密帝譯出。經中主要論述了“根塵同源,縛脫無二”的理論,以及“二十五圓通法門”。明末高僧智旭評價說:“此宗教司南,性相總要,一代法門之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也。”(《閱藏知津》)南懷瑾先生撰述的《楞嚴經》全本的大義今釋,內容包括:原文、注釋、今譯和串講。譯文力求信達雅,推陳出新,化古為今,是一部質量較高的《楞嚴經》白話讀本。

地位與影響:南懷瑾先生推薦《楞嚴經》為全部佛法綱要。這部經典有條理、有係統地概括了佛法的中心要義。不僅給利智者指明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法門,也為鈍根者道盡修行證驗方法與次序以及種種方便。古賢稱:“自從一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可見《楞嚴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南懷瑾先生指出,《楞嚴經》從七處征心與八還辨見開始,逐層深入、條分縷析地講明心物一元的原理。南懷瑾先生在《楞嚴大義今釋》中對此作了現代闡釋,說明《楞嚴經》是如何從身心的實驗去證明物理世界的原理,又如何從物理的範疇指出身心解脫實驗的理論和方法。

◆《楞伽大義今釋》

初版時間:1965年

初版出版社:老古文化事業出版公司

推薦版本:複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2版

內容概述:《楞伽經》是唯識宗的根本典據“六經十一論”之一,也是早期禪宗依奉的重要經典,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廣泛的影響。它全稱《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由劉宋求那跋陀羅於元嘉二十年(443年)譯出。經中通過佛在南海之濱的楞伽山,答大慧菩薩一百零八問的方式,論述了“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四種禪”等義,而以“如來藏識”為歸結點。南懷瑾先生撰述的《楞伽經》全本的大義今釋,內容包括原文、今譯和串講。全書深入淺出,文句流暢,是一部將學術性和通俗性融為一體的別具特色的《楞伽經》讀本。

地位與影響:在全部佛法與佛學中,無論思想、理論或修證方法,《楞伽經》顯然都是一部很主要的寶典。凡有誌唯識學者,必須要熟悉深知。但注重性宗的學者,也勢所必讀,尤其標榜傳佛心印、不立文字的禪宗,自達摩大師東來傳法的初期,同時即交付《楞伽經》印心,所以無論研究佛學教理,或直求修證的人,對於《楞伽經》若不作深入的探討,是很遺憾的事。《楞伽經》也被公認是最難讀的佛經之一。蘇子瞻曾言:“楞伽義趣幽眇,文字簡古,讀者或不能句,而況遺文以得其義,忘義以了心者乎。”南懷瑾先生精研法相唯識,對《楞伽經》下過一番苦功,慎思明辨,嚴謹分析,歸納論據,融會於心。因此,他在《楞伽大義今釋》中,為讀者清晰地理出此經頭緒:經中首先借大慧大士之口,提出一百零八個人生思想哲學問題,但佛陀並沒有一一作答,而是直截了當地說心、說性、說相,對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分別加以辨析,然後引向形而上的第一義諦,指出一個心物實際的如來藏識作為總答,指示空有不異的事理,說明理論與修證的實際。可見《楞伽經》宗旨在於直指人生的身心性命,與宇宙萬象的根本體性。經南懷瑾先生一點撥,楞伽奧義昭然若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