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人人都是被領導者
管理不是管人,而是管事、管物,管人以外的資源。如果把人當成管理對象,視同財力、機械、方法、物料、市場、管理信息、管理環境等,就相當於把人當成了物,嚴重違反了人性。人和動物最大的不同,就在於人有高度的自主性、創造性。人性需要受到尊重,如果把人當作一種資源,人就喪失了自主性,就沒有尊嚴,這實在是一種大不敬。
敬就是給麵子,中國人最要緊的就是麵子,最不喜歡被人家管。你不管我,我可能還多做一點;你越想管我,我就越偷懶,最後把你氣死。所以,把人,特別是把中國人當成管理對象,隻會自找倒黴。管理要有效,一定要符合中國人的人性需求。
中國式管理的主體是人。在企業中,我們要把人擺在第一位。若能找到合適的人,就可以使企業發展壯大;找不到可靠的人,一切免談。當企業中的人越來越多,我們就要想辦法將人分門別類,比如按工作內容的不同,可分為財務人員、銷售人員、行政人員等。隨著企業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劃分會越來越細。因為人的管理範圍是有限的,坦白地講,一個人最多隻能同時管7個人,多了就管不了,這在管理學上叫作“管理幅度”。超過管理幅度,管理就要出問題,因為凡是看得見的東西都可以造假:你相信報表,他就用報表來騙你;你相信業績,他就用業績來騙你。
為了使管理有效率,企業就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管理結構。無論是哪種組織結構,從表麵上看,處於底層的員工是被領導者,老板和各級主管是領導者。其實,所謂的被領導者是相對於領導者而言的,一般可分為絕對的被領導者與相對的被領導者。在企業中,一般絕對的被領導者占大多數,他們沒有任何的領導職務和責任,也不掌握權力,完全接受別人的領導;而有些人既是領導者又是被領導者,即對下屬來說他們是領導者,對上司而言他們又是被領導者。而企業的老板,從職級上講,稱得上是絕對領導者,因為沒有人可以直接對他們下命令,但事實上,他們也要受其他因素的控製,如市場環境、法律法規、自然條件的限製等,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也是被領導者。可見,人人都是被領導者。
領導與被領導是一體兩麵
平日裏大家大多更為關注領導的藝術,將領導的藝術擺在第一位,反而忽視了被領導的藝術,這是不對的。既然人人都是被領導者,我們應該偏重於被領導的藝術,更何況領導者和被領導者是密不可分的。
一般人多半會認為,領導者就是領導者,被領導者就是被領導者,二者怎可混淆?這是比較粗淺的看法,這些人掉入了二分法的陷阱,認為非黑即白、非奸即忠。隻要往深層去想,你就會發現其實世界上“合”的比例反而比“分”的比例更高。領導者跟被領導者不是兩種不同的身份,而是同一個人的兩種角色,也就是說,任何一個人,不管在什麼行業,擔任什麼職位,都同時充當領導者和被領導者兩種角色。一個領導者如果能夠意識到自己同時具備被領導者的角色,他會覺得負擔一下子減輕很多;但僅僅認識到自己的被領導者角色還不夠,真正會領導的人不會把自己當作領導者,他們會“無為而治”。
很多人現在一聽到“無為”就覺得是道家的思想,換言之,他們覺得隻有信奉道家思想的人,才需要做到“無為”,這是很粗淺的看法。無為,並非字麵上的意思,很多人將其解釋為“什麼都不做”,這其實是錯誤的。無為是指:我明明是領導者,但是會站在被領導者的立場來領導。這與前一種解釋完全不一樣。我還要特別加上兩個字——藝術,一般人都認為“無為”是一種行為態度,或覺得是一種作風,實際上,那是一種“被領導的藝術”。任何東西,如果沒有達到藝術的層次,吃虧的是你自己,受苦的是跟著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