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這個字眼經常被用來形容美國的選舉。的確,就其緊張程度、人力和物力資源投入程度、不少選民的情感投入程度,都會讓人覺得有點“硝煙彌漫”的氣氛。這選舉戰的方法總的來說歸為兩大類,亦即新聞媒體中常常會說到的所謂“地麵戰爭”和“空中戰爭”。“地麵戰爭”指的是利益集團和公民在地方上或者全國性的助選活動,“空中戰爭”指的是以電視廣告為主的競選廣告戰。
助選是公民參與政治的一個重要途徑。候選人能夠發動越多的公民前來助選,他/她的競選運動的聲勢就越大,也就越有可能獲得勝利。
這些助選活動是由候選人以及各種利益集團分別來組織的。
先看看候選人自己組織的競選活動。競選總統的人除非不打算贏,否則首先就要有自己的地方組織和人脈。美國的政黨雖然在各個地方都有分部,但是鬆散得很,並沒有嚴格的組織形式。在非選舉的期間,地方上隻有極少數非常熱心政治活動的人才會定期聚會,談談政治或者選舉的事情。絕大多數與政治有關的討論和活動都是在各種各樣的同仁組織或者利益集團組織之內來進行的。有心參選的人,無論是競選地方上還是聯邦一級的職位在選舉活動遠遠還沒有開始的時候就要不斷地與地方上的活躍人士聯係,特別是地方上那些比較有號召力、組織力、募捐能力的人更是被重視的對象。他們中間有很多本來就已經是正在擔任或者曾經擔任過選舉公職的人,在地方上自然也就有基礎,組織選舉也有經驗,並且掌握著一批募捐對象的名單。這些人組成的網絡,通常會被稱作該黨的“機器”。所以,參選人的第一步,就是在這個網絡中試試水深水淺,看看有多少人會表示支持。
在這最初的一步中,現任總統、副總統,或者得到他們支持的候選人就有明顯的優勢。以2008年參選的希拉裏為例,她的丈夫克林頓總統在任八年,地方上自然人頭稔熟。當年他曾經提拔過、幫助過的大批人如今還在很有影響的位置上。這些欠了前總統情的人都會出來幫點忙,這也是人之常情。不過,這種關係有時候也會產生副作用甚至反作用。克林頓在台上也難免得罪不少人。希拉裏出來競選,有很多人還記著當年的舊賬,為此給她找麻煩的大有人在。
通常來說,在選舉之前一年多,各位參選人就開始了在底下的活動。這時候出現最頻繁的,是以募捐為目的的小規模聚會。這時候募來的錢,就是未來競選的種子經費。
說到這點,不能不提起一個名叫“艾米莉的名單”(Emily’sList)的組織。這個組織目前有十萬會員,是美國最大的一個政治行動委員會,影響力非常大。1985年,二十五位婦女在一個朋友家裏聚會。這家的女主人的父親是IBM的創始人之一。她們決定,要創建一個組織去專門支持自由派的婦女候選人。她們管這個組織叫“艾米莉”。這聽上去是一位女子的名字,其實是一句話的縮寫:“Earlymoneyislikeyeast”(早來的錢就像酵母),因為那會使得麵團發酵。這個組織迄今已經募集了超過兩億四千萬美元,幫助數百位民主黨的女性走上了政治舞台。在2008年的選舉中,她們全力支持希拉裏,幫助她成為有史以來最成功的女性候選人。
早期的小型聚會和演講會一方麵幫助參選人募捐,另一方麵是放出試探性氣球,看看外界的反應如何。如果反應比較積極的話,參選人就會開始行動。當然,也有些人參選純粹是為了打知名度或者是找個機會在公眾麵前就某些問題表態。這樣的人自有他們的作用,可是在我們這個題目中可以不計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