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的西皇城根有一條不顯眼的小街,然而,但凡本地人,幾乎就沒有不知道這兒的。雖說自宣德初年開始南京屢屢地震,但自從那位貴人來到南京定居之後,這地震竟是奇跡一般地無影無蹤。這條小街上那戶大宅門的主人曾經被人稱作定海神針,隻如今地震都沒了,少不得又多了一個震地太歲的綽號。但不管如此,這一條普普通通的太平街已經成了整個南京城最傳奇的地方。
誰都知道,如今大明天字第一號世家便是張家。英國公張輔如今已經九十有二,卻依舊精神矍鑠,如今早已不再管事,取而代之的是嫡子張忠出任右府左都督,他隻在家裏坐享天倫之樂。張輔的兩個嫡親弟弟都是名聲不顯,而本家兄弟子侄中卻有好些大名鼎鼎的。從弟張信官至四川都指揮僉事,二子一襲世職,一至國子監司業,可謂是清貴和軍職都占全了;從弟張攸爵封陽武伯,如今爵位是次子張起承襲,長子張超積功累進都指揮使。隻是,除了英國公之外最顯赫的另外一支便是這太平侯。
占據了整座小街的就是太平侯府。掛著太平府三個字的金漆牌匾乃是宣德皇帝朱瞻基親筆所題,底下赫然蓋著禦寶。因此,這三間五架的正門自然是長年封鎖,就連王公貴戚前來,也往往都是側門出入。此間主人張越永樂年間科舉入仕,七年而任封疆大吏,越三年而入六部,在宣德帝駕崩之時封太平伯,致仕時還隻是五十出頭,卻又進了太平侯。相較於曾經獲得的種種高官顯爵,主人翁對於太平侯這個爵位極其喜愛,更是自封了一個太平居士的雅號,如今人都稱一聲張太平。
時至今日,坊間民眾對於張越的傳奇仍然是津津樂道。張越曆經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四朝,建立功勳無數,能文能武,而最要緊的是,他是南京最大的私辦學院——金陵書院的大力支持者。不單單是他,其師杜楨當日告老致仕之後,也差點被金陵書院誠邀出任山長。他雖婉言謝絕,可卻常常前往講課以及主持學生激辯,但凡是來過書院遊學參觀的,幾乎都見識過這位內閣大臣的風采。如今翁婿倆全都是金陵書院的常客,這也使得金陵書院多年穩居江南第一民辦書院。
“廢除殉葬,開辦學校,發展貿易,推行殖民……比起這些,我這輩子幹的最英明的事,其實是讓宣宗皇帝多活了十年……隻沒想到他看著這麼好的身體,竟然比我走得早!”
這天要一大早,一個人在書房中看著方敬和張菁從海外捎來的信,張越忍不住嘟囔了一句,旋即懶洋洋地靠在椅背上,呆呆地看著天花板出神。也不知道過了多久,他才被一陣細碎的腳步聲驚醒,一低頭,卻見一個人影撲了過來,笑嘻嘻地抱住了他的胳膊。
“外公,外公!”
“咦,七七,你什麼時候來的?”
“外公,我今天剛到,緊趕著就先來看你,我夠孝順吧!”
看著長相甜美的小外孫女仰頭衝著自己笑,張越不禁寵溺地揉了揉她的腦袋,隨即便若有所思地舒了一口氣。不知不覺,連這個最小的孫輩都十歲了,正是和自己剛到這兒時相同的年齡。回過神來的他低頭一問,得知是自己的麼女把孩子送了過來,不禁笑著問道:“那你娘人呢?是先去看你外婆了?”
“我在這兒呢,您隻顧著看外孫,哪裏顧得上我!”
瞧見門邊上站著一個年輕少婦,藕合色對襟衫,白絹挑線鑲邊裙,頭上珠花斜綴,眉眼間並不用多少粉黛,卻是顯得清新脫俗,赫然是自己的麼女張盈,張越不禁笑吟吟地叫了一聲小六。結果不叫還好,這一聲一出口,那少婦頓時拉下了臉。
“爹爹您給咱們起小名也太省事了,打從二姐叫三三之後,三姐就成了四四,我這老麼因為不能重了婆婆,於是就成了小六。可是,都到了第三輩了,您卻偏偏給我家蘋丫頭起了小名叫七七!咱們一家人,難道就離不開那些數字?”
“這不是挺好?你婆婆是小五,你是小六,如今蘋丫頭是七七,這五六七都齊全了。”
戲謔地打趣了一句,見張盈那臉上快要掛不住了,張越這才笑嗬嗬地舉起雙手說:“好了好了,我當初起這名字,隻是因為我喜歡女孩兒。你看看,從你二姐算起,咱們家隻有四個女孩兒,就算如今我兒孫滿堂,孫輩裏頭也隻有七七一個丫頭,這樣一個個排下來,不就是正為了顯著女孩兒的金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