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責任(1)(1 / 1)

具體說來,在未來十年,國際經濟不斷波動過程中,有三件大事是需要中國努力做好的。做好這三件事既符合中國的利益,也符合世界經濟的利益。

一、降低貿易順差

第一件大事,中國已經做了,而且做得非常成功,隻是宣傳沒有跟上。這件事就是在過去的兩年中中國已經對全球經濟的再平衡做出了巨大貢獻。比如以國際貿易領域來說,在金融危機前的2007年,中國的貿易順差高達3007億美元的水平,占GDP的比重為。

經過兩年多的調整,經過不斷擴大內需,不斷通過各種措施刺激經濟的發展,貿易順差在2010年已經降到1831億美元,貿易順差占GDP的比重為。2011年的貿易順差還會進一步下降,第一季度是11億美元逆差,4月份僅僅出現了114億美元的順差。2010年年底我們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有一個模型的預測,預測2011年的貿易順差會從2010年的1800億降到1500億,現在看來,2011年很可能會降到1200億,甚至1000億美元左右。

如果這件事情能夠做成,繼續以這樣的趨勢發展的話,中國的外貿順差占GDP的比重將會降到2%以下,甚至、1%多一點都有可能。到那個時候,事實上不用等到那個時候,今天就已經應該和國際社會說了,中國對世界經濟再平衡的貢獻是非常大的,如果美國、歐洲能夠和中國一樣,通過幾年的努力,把貿易逆差降到GDP的2%左右,或3%左右,按照他們自己的說法,這個世界就會很平衡了、非常美好了,很多問題都會得到緩解了。

但是在這個問題上,關於中國的貢獻我們講得不夠,為什麼講得不夠?在國際上好像我們一說話,就理屈似的。當然這跟我們的學者出去交流的頻率和強度不夠有關,還有就是我們學者、學術界的研究沒有跟上,以至於在與國際同行交流,甚至吵架的過程中,我們的理還不直、氣還不夠壯。

國際上提出,經常賬戶餘額占GDP的比重應該降到一定比例,比如4%。對此我們原則上是同意的,但在此基礎上,我以為應該把話講得更明白,應該對國際社會說清楚一個道理,即對於像中國這樣的經濟體而言,考察經常賬戶餘額與GDP的比重不合適,應該考察貿易順差與GDP的比重。為什麼?經常賬戶包括兩個部分,一是貿易順差,二是投資回報(即我們長期積累在境外的金融索取權,比如3萬多億美元外彙儲備所獲得的投資回報),這兩件事情本質不一樣,不應該混在一起。

經常賬戶中的貿易順差的確應該下降,而且已經在下降,我們正在做。通過貿易順差的下降,我們相當於減少對境外市場的依賴,給國外貿易夥伴的企業創造更多的市場,讓他們有更多當地的就業,這個事情已經在做。但是中國經常賬戶餘額中的投資回報部分與貿易順差部分的本質不同,這是曆史上形成的,是不平衡的積累,不影響目前的流量。更重要的是當中國的外彙儲備或走出去的企業,在境外獲得更高的回報時,恰恰證明中國經濟對外國的、世界經濟的貢獻是上升的。正是通過我們這部分資本的運作,很大程度上帶動了投資對象國的就業,這是好事情,為什麼要把投資回報與貿易順差這兩件事情混在一起?

所以,對外談判和宣傳的時候,我們應該據理力爭,應該多提中國貿易順差占GDP的比重的下降,把它作為目標,甚至以2%為上限我們都可以做到,但不能籠統地把經常賬戶餘額比GDP的值作為目標。一定要說清楚,對世界經濟的再平衡我們要做出貢獻,已經作了貢獻。這點我們已經做了很多,但講得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