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真誠狂放——活出真我風采是本色人生的必修課(1)(2 / 3)

智慧感言:

如此快意地拍案而起,痛斥當局,也隻有以狂傲著稱的北大人才有如此膽識。劉教授的狂傲裏更多的是知識分子對於人格與信念的堅守。他以柔弱之身抵抗流俗,保持著不隨波逐流的獨立性和靈魂的純潔,給我們留下一種敢於維護尊嚴的精神。北大神韻於此可窺一二。

真理麵前人人平等

一個學者爭取學術的自由獨立和尊嚴,同時也就是他自己人格的自由獨立和尊嚴。

——賀麟

在北大堅持己見的大有人在。有這樣一個典型的例子,某課上,某教師和某學

生對一學術問題意見相反,且互不相讓,直到學期終了還沒有爭出結果來。

到了期末考試,不知是教授有意為難還是純粹無意,反正考題正有這一問題,這位同學自然按自己的觀點回答。教授閱卷,自然判其錯誤,於是他此科沒有及格。按規定,不及格下學期開學要補考,補考成績按9折計算,所以補考試卷上照例蓋一長條章,上寫:“注意,67分及格。”

補考之時,也許為了表示不讓步吧,教授出題,仍是原樣。那位同學也照原樣答,無誤。結果教授評分為60,打9折,仍不及格。再補考,雙方仍是原題原

答案,評分仍是60。但這次算及格了,問為什麼,說是規定隻說補考打9折,沒有說補考的補考還要打9折,所以不打折扣了。這是典型的北大解決學術問題的方法。

在北大,學生與先生所具有的平等關係,是基於對知識的尊重,對真理的崇尚,對獨立人格的鍛造。麵對知識與真理,無所謂個人的體麵和尊嚴,這也可以說是一種師道。但這並不意味著教不嚴,相反,正基於此,先生要求學生掌握的不僅僅是知識本身,更要懂得知識的分量,懂得做人的原則,所求的應是真才實學,而不應是其他如虛幻的光環之類。

智慧感言:

先生與學生各執己見爭論不下,正是北大人“執拗”和“狂放”的典型寫照,而最後的“典型方法”解決,即60分過關,也體現了一種出發點的統一,就是對真理的崇尚和對獨立見解的尊重,在學術界中這一點是極為難得的。

最後的60分,先生雖沒有改判,但也畢竟作出了讓步,是否是對學生的堅持和“狂傲”有些許欣賞的成分,也不得而知。但是有一點值得提起,就是北大有個性的師生很多,北大的性格多半是他們賦予的。在真理麵前需要靈活,把知識學活,不僅僅是學習的需要,也是做人的需要。

想當公園管理員的北大教授

激情由最初的意識形成,它是心靈的青春。

——萊蒙托夫

北大國際關係學院的許振洲老師真可謂是一部百科全書,他不僅熟稔中國傳統文化,而且對外國政治思想史的精通更令學生們將其視作天人。

然而,現已身為教授、博士生導師的許老師,最大的願望卻是做頤和園管理處的主任。學生們向他求證時,他嗬嗬一笑,談到了他對法源寺丁香的喜愛,談到了他在北大讀書時每天在圓明園晨跑的經曆,談到了他對北京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一天天消失的憤慨,說如果他來管理頤和園的話,自信可以把那園子保護得更好。

這也許和許老師天馬行空、神遊四海的性格有關。許老師青年時候當過電廠的工人,也曾在法蘭西求學十餘載。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喜好,加之法蘭西塞納河畔的經曆,許老師血液中的魏晉名士風度和法蘭西貴族精神,使得向他求教的學生都紛紛感慨“煦煦春陽的師教”。當年,京城知名的萬聖書園尚在北大小東門落腳的時候,許老師曾帶著他的研究生,在萬聖書園的茶室上了一個學期的課。煦煦春日,縷縷茗香,許老師和弟子們侃侃而談,倒有似《論語》中經典的“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

他的講課也是“形散而神聚”:從聲討文化塔利班現象,到對沙塵暴的政治學思考;從對萬曆朝共和雛形的微觀分析,到打破學生腦中對“科學、民主”的迷信,無不從細微處闡述政治智慧,以至於選修了他的《外國政治思想史》課的學生們直呼“過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