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的第一課
老老實實最能打動人心。
——莎士比亞
作家沈從文可謂是一個沒有學曆而有學問的學者。他一邊在北大做旁聽生,一邊閱讀大量書籍,並與諸多大師結識,不斷成長。他帶著一身泥土氣,闖入上海後,時間不長,即以一手靈氣飄逸的散文而震驚文壇,當時已頗有名氣。
1928年,在文學上已頗有成就的沈從文被當時任中國公學校長的胡適聘為該校講師。沈從文時年26歲,卻隻是小學文化。
在他第一次走上講台的時候,除原班生外,慕名而來聽課的人很多。麵對台下滿堂坐著的渴盼知識的莘莘學子,這位大作家竟整整呆了10分鍾,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後來開始講課了,原先準備好的要講授一個課時的內容,被他三下五除二,10分鍾就講完了,離下課時間還早呢!但他沒有天南地北地瞎扯來硬撐“麵子”,而是老老實實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寫道:“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課,人很多,我害怕了!”這老實的、可愛的坦言“害怕”,引起全堂一陣善意的笑聲……胡適知道後,評價這次講課時,對沈從文在第一次上課的失敗中能坦言“害怕”,認為是“成功”的,值得讚賞!
此後,沈從文曾先後在西南聯大師範學院和北大任教。正因為不是“科班”出身,他不是墨守成規,而代之以別開生麵的言傳身教的文學教育,獲得了成功。而他那“成功”的第一課,則在學生之中不斷流傳,成為他率直人生的真實寫照。
智慧感言:
前麵我們說熊十力“敢違世俗表天真”,這一節又碰到了率直的沈從文,北大從來不缺這樣富有人性的高士。正是他們的存在使得北大引領了幾個世紀的風潮。一句“我害怕了”,袒露了一代文學巨匠初次登台的真實內心,麵對失敗,不敷衍,不做作,不逃避。這樣的人,當然會得到諒解,從某種程度上講,這課上的貌似失敗,卻因為沈老的為人而更顯其成功。
國人酷愛麵子,麵子問題是個大問題。但是細想一下,這個問題算什麼大問題。有句話講:沒有人會拒絕真誠。生活經驗告訴我們,這是人際交往的精髓。莎士比亞也曾經說過:“老老實實最能打動人心。”沈從文去世後,張充和撰聯:“不折不從,星鬥其文;亦慈亦讓,赤子其人。”這十六個字就是深從文一生的寫照。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妨學學沈從文,做一個率直的人。
“擊鼓罵曹”痛斥不公
不朽的途徑有很多,然而精神總是一致的,那就是對於惡勢力的不妥協。
——郭沫若
在過去動蕩的年代,北大人是有一份擔當的,麵對社會的黑暗,學者們寧願舍棄前途、自由乃至生命,也要拍案而起,討一個公道。
在北大教授中,劉文典尤以“狂傲”與辜鴻銘齊名。學生回憶當年在紅樓進進出出的劉文典:“叔雅(劉氏字叔雅)先生,相貌清瘦,身軀飄飄,有弱不禁風相。頭發胡須,經常留得很長,又不愛洗滌修整。真是首如飛蓬,麵似黃蠟……但他的長衫特別長,掃地而行,像辛亥革命以前中國婦女所穿的裙子一樣,不準看到腳,走路不能踩到裙邊,隻得輕輕慢移蓮步。他偶爾也穿皮鞋,既破且髒,從不擦油。”就是這樣一位“弱不禁風”的先生,卻敢跟蔣介石拍桌子。
20世紀20年代中期,他到安徽大學做校長,不久之後,國民革命軍北伐,國民政府遷都南京。當時蔣介石大權在握,誌得意滿,但安徽大學卻正鬧學潮。於是蔣介石召見劉文典,詢問情況。劉文典在接待室一見蔣介石,就指手問:“你就是蔣介石嗎?”當場把蔣介石嚇了一跳,接著劉文典反客為主,數落蔣的不是,最後得出結論,學潮是社會動蕩激起的,而社會動蕩正是由軍閥混戰引發的,所以此責任應由蔣介石來負。蔣介石哭笑不得,把劉氏押入看管所收審。幸虧章太炎、吳稚暉說情才得以脫身,但被免安大校長之職,派往清華當教授去了。劉文典獲釋後,赴上海感謝章太炎相救之恩,和章氏二人說起此事,章問:“聽說你當麵罵了他一頓,可是當真?”劉還氣憤未平,比畫著說:“我用的是京戲中‘擊鼓罵曹’的姿勢。”
其實,劉文典隻對大人物傲慢,對學生和友人則十分禮貌謙虛,顯示出他性情敦厚的一麵。無論學生朋友,見麵先自行停步,如日本人一樣,做九十度鞠躬。他說話是安徽江北口音,聲音很細,但學生仍愛聽他的課,原因是他講課不僅淵博深厚,而且妙趣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