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升平民氣和,聽我唱個勸善歌。
祖宗功德說不盡,再說太後恩似海。
太後佛爺真聖人,垂簾訓政愛黎民。
太後知人善任人,救民水火全性命。
從此天下慶太平,雞鳴犬吠都不驚。
知道端方為什麼升官了吧,馬屁拍到馬眼上去了。
從此,大街小巷,田間地頭,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勸善歌》。端方的朋友們都親切地叫它為“升官保命歌”。
在京城裏待膩了,端方又外放到江西九江、江蘇江寧知府,都是有名的肥缺。庚子年間,慈禧西狩到西安,得到時任陝西巡撫端方無微不至的關懷。患難見真情,端方很快當上了兩江總督。
任兩江總督不久,淮揚一帶發大水,災情嚴重。端方寫了一篇聲情並茂的奏折和捐啟,要大家踴躍捐款,有錢出錢、沒錢借錢。連同奏折送到了慈禧手中,慈禧很感動,帶頭捐了兩萬兩。
既然老佛爺行動了,她肯定不是一個人在戰鬥。王公貴族、尚書侍郎、各省督撫紛紛奉獻愛心,共捐了四百萬兩。
端方傻了,首先是驚訝,沒想到這麼多人捐;接著是高興,沒想到捐這麼多。
捐款由江蘇布政使繼昌經手,端方不好明拿善款,但又不忍心眼睜睜地看著白花花的銀子外流。他知道繼昌是妻管嚴,最聽老婆的話。於是端方找到了繼昌夫人:老嫂子,你和繼大人都無後,要存兩個養老啊。賑災用不了這麼多錢。
話都說到這份兒上了,這麼好掙的錢,誰不心動?
老婆心動了,怕老婆的繼昌能不行動?從心動到行動,中間連著白花花的銀子。結果賑災用了幾十萬,端方吞了三百萬,繼昌夫婦也弄了幾十萬。
一場洪水讓端方贏得了名聲又掙得了外快。雙贏。仕途行情也隨之看漲,很快升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封疆大吏的領袖。
端方字午橋,同僚、下屬都稱呼為端午帥,聽著氣派。一次有下屬寫信,不知怎麼地址寫成了“總督衙門端午節收”,估計寫信時正在吃粽子,一不留神寫串了。
當端午帥變成端午節,一切皆有可能。最可能的是下屬下崗了。
每年的端午節,下屬總會想到端午帥。想到端午帥,就會吃不下粽子。吃不下粽子,就會罵端午節。當然端午帥是不敢罵的。
端方出洋考察政治,來到奧地利,和奧地利公使李經邁談笑甚歡。幾天住下來,端方不滿意了。奧地利方麵服務跟不上,出門也不鐵騎開道;飯菜跟不上,跟國內沒法比。堂堂欽差大臣,哪受過這個虧?端方準備提意見。
李經邁笑著阻擋,論官位,你是能提更高的要求;論身份,你這次是考察,不要太在意細節。
細節?細節決定成敗,難道我不配享受這個待遇嗎?明顯看不起人嘛。從此梁子就結下了。
第二年,李經邁回國任江蘇按察使,頂頭上司正是兩江總督端方。李經邁特意寫了封言辭懇切的信向端方報到。沒想到端方不僅不回信,見了麵也是冷若冰霜,一言不發。
這官很難做,李經邁主動要求調離,任河南按察使。還沒上任,就接到了電報,端方的電報。李經邁疑惑地打開了電報。
“恭喜恭喜,祝老兄宏圖大展。”諷刺我啊,李經邁微微一笑。
第二天,又有電報來了,還是端方的,還是一堆恭賀的話。末尾,輕描淡寫地附了一句,我弟弟端錦在河南任鹽厘局總辦,請你多多關照。
從此,幾乎每天一封,都是些噓寒問暖、暖人心窩的話。大家很清楚,暖心窩的話都是為弟弟說的。
過了幾個月,端方的母親去世。按慣例,他們兄弟都要辭職回家守孝。李經邁又接到端方的信,言辭更加懇切、親切:這幾年倒騰古玩,家裏都被掏空了。幸虧有弟弟這個工作,每年資助家裏八千兩,才勉強度日。母親去世了,我們必須要回家守孝,但請您寬限端錦三個月,三個月後再請假,手頭也寬裕些。
鹽厘局總辦是河南省第一肥差,多幹了三個月,賺足了別人一輩子的工資。
三個月後,李經邁再也接不到端方的信,再也沒有他的任何音訊,一切又回到了從前。不久,李經邁在京城的一次聚會中遇見端方,端方神情漠然,“若相識,若不相識”。
第二年,李經邁突然接到一個電話,端方來訪。
端方小跑著來了,非常熱情,幾年不見,李大人依然風采如昔。
幾年?去年不是才剛碰著?
從此,端方每隔幾天就要來一趟。李經邁叫端方坐著他就坐著,留他吃飯他就吃,聽話得很。
此時的端方已經革職,李經邁則是載濤身邊的大紅人。
過了一段時間,京城傳言要選任新的兩廣總督。一天晚上,端方邀約李經邁夜飲。酒過三巡,端方神秘兮兮地說:“大哥,我給你看樣東西。”
他拿出許多名畫,將它們掛滿牆壁:“大哥,你喜歡誰的都盡管拿去。一般人看都不給他看,誰叫咱倆投緣呢?”
心知肚明的李經邁哈哈一笑:“老弟,等兩天吧。等兩廣總督人選正式定下來後,你絕了這個念頭,我一定放心大膽地到這兒把所有的名畫都拿走。”
沒多久,端方重新出山。李經邁的哥哥在郵傳部任職,兄弟倆發出請柬為端方餞行。
這次端方回複倒挺快的,也挺簡潔,蒼勁有力的兩個字:無暇!
從此,京城官場流行一句話:做人不能太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