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這個時候魏軍堅決出城就是對的了,而且時間也把握的挺好,應該正好是兩隻趙軍會和的混亂時刻,這個時候魏軍掩殺過來,想必殺傷力還是很大的。
到了晚上,外麵漸漸安靜下來,聽說所有能走的趙軍都入了城,魏軍也退了回來。不過次日樊餘打探的消息對於魏軍來說,卻並不是那麼好,因為雨後道路難走,所以披著重甲的魏軍比趙軍還是慢了一點點,並沒能殺傷許多,大約也就是數千人,這個比例其實算是趙軍成功退入城中了。但從魏軍將領來看,並沒有多少惋惜之色,想來應該是魏侯並不覺得惋惜才是。
這似乎隻是一個插曲,好像並沒有影響魏軍多少心情。不過到了這個時候,周扁對魏兵愈發的佩服起來了,因為周扁相信魏侯的軍事方向絕不會跟每一個士兵都傳達到,周扁還相信孤軍在外,前途不定,這一點多數士兵還是看的出來的,但卻沒有士兵將擔憂寫在臉上,這說明了什麼,說明這支魏軍素質極高,服從意識極強,當然也說明了他們極其信任他們的領袖。
接下來又是一段平靜的日子,沒有大的軍事行動,每日仍舊隻是小規模的魏軍出動,掃蕩或者探路,周扁相信這絕不是魏侯想要退兵的征兆。
又是十多日過去,到了六月,火辣辣的太陽天天掛在空中,站著不動都會不停的出汗,周扁都開始懷疑魏軍是不是怕熱而不行動,或者魏侯幹脆就到此為止,等天一涼快,就找趙侯談判,談成了就退。
然而魏侯總是出人意料之外,六月初的某一日,正午,正熱的時候,突然有消息傳來,魏軍攻破了番吾城。
番吾城是一個小邑,一個比武安還小的小邑,不過位置在邯鄲正南,趙長城以北,也屬邯鄲的倚角之一,丟了這麼一個小邑其實在一般時候看來。並不是一件很大的事情,但這個時候就嚴重了,因為魏軍自西而來,再向南,相當於在趙長城的背後狠狠的捅上了一刀,趙國南邊的長城被攻破此時已經在望了。
照說這麼重要的地理位置趙國不至於放鬆,不至於一下子就讓魏軍得手,但在事後周扁才知道,魏侯先是每日派軍騷擾邯鄲城,擺出了一副要攻打邯鄲的表象,然後就在這天半夜出發,出動的是武安城外大營裏的軍隊,連夜奔襲,在天沒亮前偷襲番吾得手。
這下子形勢一下子明朗了,屋中,周扁攤開了隨身攜帶的簡易地圖,手指從邯鄲劃到了番吾,然後周扁重重一拍手道,“魏國還有軍隊要從平陽北上。”
的確,這邯鄲城南的趙長城防的是誰呀,不就是魏國嗎。
在周扁麵前的簡易地圖上,趙魏之間的地理標注的還是清清楚楚的,邯鄲正南是番吾,番吾在滏水以北,過了滏水不遠就是趙長城了,趙長城沿彰水北岸而建,麵朝南方,其上有一座軍事化的城池武城,彰水以南就是魏境了,顯然這趙長城防的就是魏國,而魏國在彰水以南有一座大邑,平陽城,便是魏軍北上之地了。想當初魏武侯時,吳起率魏武卒大戰天下,打下來大片的土地,而這平陽以北便是與趙國的多次交戰之地,直逼得趙國傾國之力修建了長城,自此邯鄲城才安寧了許多。
所以這次趙人也顯然是沒有想到魏軍會翻越太行山繞行千裏奔襲邯鄲的,或許他們便要吃這個大虧。
“然。”寧越點了點頭道,“此次魏侯帶兵從安邑出發並沒有大梁兵,想來大梁兵也在整裝,或許現在就正在平陽邑,這樣一來就與魏侯的舉動一致了,魏侯這是想要拿下邯鄲。”
是啊,一條長城攔了魏人數十年,或許經過了許多位傑出魏人的思考終於想出了這麼一條兩路進逼的方法,一路先翻越太行吸引趙人目光,同時接應另一路越過長城,便可以集大軍於邯鄲城下了,當然這個計策有一個漏洞,那就是翻越太行山的人數不能太多,不然難以行走,但若是不多又可能和趙軍在邯鄲城下呈膠著狀,便無法接應北上的另一支魏軍了,不過這個漏洞被當代這位英明的魏侯給補上了,魏侯高明的抓住了趙軍主力陷於靈壽城外進退不得的局麵,果斷出擊,挾天子占大義圍邯鄲,讓周扁想通後也忍不住拍手稱讚。
看來魏人早有準備,趙國危險了,有必要改變策略,更加激進了,周扁如是想到,與寧越匆匆商議一番後,一名信使便出了周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