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無論是第三軋鋼廠的廠委高層領導們,亦或是處於基層崗位亦或中層管理位置的各級領導幹部,無一不是滿心期待著第一台收割機能夠在自家工廠裏呱呱墜地。

原因無他,如果這一曆史性時刻真能在他們所屬的工廠內實現,那麼對於廠裏從上到下的每一個人而言,都將帶來巨大的利益和好處。正因如此,在後續工作安排的側重點方麵,趙建軍毫不猶豫地將精力聚焦於此。

在趙建軍休假結束後重返工作崗位的首日。就在這天,他身先士卒,帶領著由自己牽頭組建的技術支援小組,並吸納了一部分來自其他部門的優秀技術員,共同組成了專門針對收割機研發項目的臨時攻堅團隊。

這個團隊與上次負責製造播種機時所成立的工作小組頗為相似,同樣屬於臨時性的組織架構。

待到任務圓滿完成之際,這個小組也將會像之前的播種機組那樣宣告解散。畢竟,此類臨時小組的存在意義就是為了解決特定時期、特定任務而設立的,當使命達成之時,自然也就沒有繼續保留的必要了。想當初,播種機研製成功並投入使用後不久,那個小組也就隨之煙消雲散了。

和上次如出一轍,此次收割機的臨時攻堅小組可謂人才濟濟。其中不僅有數量眾多的技術員,更令人矚目的是還囊括了好幾位經驗豐富、專業素養極高的工程師。此外,車間裏那些勤勞肯幹的工人們也加入到這個團隊中來,共同為攻克難關貢獻力量。

然而,與以往有所不同的是,這次收割機臨時攻堅小組的組長之位花落趙建軍之手。

要知道,此前趙建軍因資曆尚淺,且在廠內並非處於領導幹部層級,故而隻能屈居副組長一職。而當時的組長則由技術部的主任擔當,如此安排也是出於確保工作能夠順利推進的考慮。

畢竟,除了那些對趙建軍精湛技術心悅誠服的技術員外,其餘的工人對於趙建軍的指令或許並不會太過在意。唯有讓技術部主任出任組長,方可有效地調動各方資源,保障整個項目有條不紊地向前邁進。

但是這一次就不一樣了,趙建軍也是直接當了組長,因為他的資曆已經夠了,其他的工人們也都是相信著趙建軍的能力的,所以現在也是比較聽他的話的。

時間匆匆流逝,不知不覺間,一整天便這樣悄然過去了。

夕陽西下,餘暉灑落在街道上,仿佛給整個世界都披上了一層金色的紗衣。趙建軍踏著那嶄新的的自行車,緩緩地往家的方向駛去。

當他終於騎到自家院子門口時,眼前呈現出一幅異常熱鬧的場景。隻見院子裏人頭攢動,人們圍成一圈,正在指指點點、議論紛紛。

趙建軍好奇地擠上前去,定睛一看,不由得笑出聲來——原來是傻柱正揮舞著他那雙猶如沙包般大小的拳頭,氣勢洶洶地追趕著許大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