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序言
經方在我們漢朝以前其實就已經存在,應該是來自西域,而且在我國流傳千年,隻是經方在漢朝之前沒有正式的辯證依據,用來知道如何使用經方,所以知道如何正確使用經方的醫師人非常之少,一直等到漢朝出現一位明醫張仲景,他是利用內徑辯熱論的六經辯症法將經方如何使用係統化的第一人,也因此他至今任被曆代中醫尊稱為醫聖。
最初他的經方著作名叫做傷寒雜病論,而張仲景在此書的前言中就說明,他的草藥知識是來自胎臚藥錄,到了宋朝以後政府開始成立所謂製版局,當時以林意為主的一群人將這傷寒雜病論分為二書,一名傷寒論,一名金匱要略,自此以後就有二本書在民間流傳至今,本次的傷寒教學課程就是指這第一本書傷寒論的教學,其中所有的處方就是所謂的經方,原書結尾有所謂霍亂病症整治等篇,我將之編入金匱的第一篇,曆代對這篇都有許多爭議,有些名經方家應該留在傷寒論中,因為金匱本就是分門別類的一個雜病論,從內科到腸胃科到婦科等都有,如此後來的學者就比較容易做一簡單的區隔。
先研究傷寒論,等到所有傷寒論的六經辨證都能夠很純熟的運用之後再進入金匱時,就可以順利的進入經方的殿堂。
讀了傷寒論的好處在哪呢?有心研究經方的有誌之士必須知道一點,就是因為有了傷寒論的六經辯證法則基礎,我們經發家就敢大劑的,大量的使用經方絕對不會出現一點錯,由於經方都是使用極峻的藥,研究的是一劑就知,二劑就已的效果,也由於藥物的太強勁有力,而且很多都是有毒的天然藥物,過去許多醫家對於傷寒論更是一知半解,也就是因為如此,所以自漢唐張仲景至今,曆代所出現的經方家並不多,所以千年以來真正懂得真正懂得傷寒論醫家是屈指可數的,溫病派也同時因為一些醫家對傷寒論的誤解因而應運而生。
由於溫病方使用的藥物不像經方那樣的彪悍,都是研究溫和滋陰,調養進補等方式來治病,於經方是完全不同的境界,因為溫病方少用峻藥,就算吃錯藥物,也無多的不良反應,於是就受到一般醫師的喜歡,也由於絕大多數的中醫都是溫病,也由於絕大多數的中醫都是溫病派中醫,終於導致千年以後造成人們的誤解,就認為中醫就是慢慢來,中醫吃不死,但是也無法治病的錯誤觀念,這都是曆代溫病派的中醫累計傳承錯誤的中醫知識所造成的結果,本次唯一方法,嫻熟於傷寒論後,之後再進入金匱時,就能夠很靈活的使用金匱中的經方。
附上一重要見證案例:傳授
期間,討論到大陷湯時,每逢同學中一位在急症處服務多年的醫師存厚,他提及此症狀之心下痞鞭就發生在急性腸胃炎身上,在腹部電腦掃描片子上可以看到積有許多痰水,西醫稱之為(edama)跟傷寒論所述的大陷胸湯是完全一樣的,使本次教學增色不少,也由於他的寶貴經驗,必能使後之學者能救病人於危機之中,其功不可沒,特於此序文中說明,以傳後世。
前言:在難經中由【五十八難曰,傷寒有幾?其脈有變否?然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溫病,有熱病,有溫病,其所苦各不同。】傷寒這兩字就廣義的定義來說,應該是說傷寒論。以上五種病,廣義地來說,都是傷寒引起的。
另一種外感我們稱之為時疫,也就是不管體質如何,男女老少感染時疫之後,都是同一症狀,所以我們可以分為傷寒和時疫這兩類,在治病的時候,處方用藥的思路略有不同。醫聖張仲景為集經方之大成者,以內經熱論中六經辨證的思路,這很適當地將古人傳下來的經典藥方,用六經辨證的法則,來讓後學者都能夠精準地使用經方。
在講六經之前,我們用一個圖給諸位一個概念,所謂【五運六氣】中的六氣,在一天的十二個時辰,我們分為六氣,如下圖所示:
如果一般正常人的運行,是順時針運行,這是無病的狀態;醫生必須知道什麼是健康狀態,中醫是健康專家,不像西醫是疾病專家,病人如果得到肝病,去找西醫的肝病專家,結果病人醫生都死在肝病。如果是病情在惡化,往內傳,則是由太陰進入陽明或者少陽;若病人進入陽明則不再傳,停在陽明;若是進入少陽,則可能進入太陰、少陰、厥陰。
學傷寒論必須學好條辨:傷寒論的條辨是【言簡剛中】;中國的相書上講到【言簡剛中】是人君子、是人才講話扼要有條理。張仲景就是一位【言簡剛中】的人,也因為他的【言簡剛中】,讓很多人看不懂傷寒論。因此學完傷寒論的條辨以後,必須做整理,而我的工作,就是已經幫諸位做好整理的工作;不然學完傷寒論,就算背下來,沒有整理的功夫還是不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