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就診後的懸念(1 / 1)

2014年12月29日

終於到了就診的日子。來就診的人很多,大廳裏熙熙攘攘的不像診所像菜市場,從鄰近城市甚至全國各地跑來的都有。我排隊排得心急。看看吧,這個就是診所現場的照片。

表哥帶著我媽已經進去半個小時了,不知道怎麼樣了?這個醫生到底靠譜嗎?

哎呦我媽終於出來了,氣色還不錯。護士拿著繳費單子帶我去刷卡,那個死貴死貴的,二十天的藥就刷了三千塊,可是就是三萬塊我也得刷啊,這是我媽啊,我就這麼一個媽,而且我還沒有長大呢,我怎麼能沒有媽?

老媽馬上就讓我訂火車票回家,沒想到她的適應能力這麼差,這個嬌生慣養的老媽,一輩子沒出過遠門,出趟遠門對她來說簡直像是坐牢一樣。我本來想著等她吃藥觀察一段時間,不行租個房子在這裏待幾個月也行,可是她繼續待在這裏,連飯都吃不下也不是辦法,算了,那就先回去吧。

薇薇一邊在手機上發微博,一邊用微信和死黨們聊天,還有寶哥。

楊靖送姨媽出來以後,又轉身進了診室,用急切的眼光望著醫生,問:“鶴先生,我姨的病有救嗎?”

鶴醫生鶴發童顏、須發髯眉、目光平靜。他用緩和的不置可否的語氣說:“也許可以,也許不可以。”

楊靖的心一下子懸在了半空中。他多麼希望醫生說的是:“有希望,曾經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也有治愈的。”可是,這種不置可否的回答讓楊靖敏感地察覺到了危險的訊息。他沒有再問下去了,原本想著隻要找到醫生,一切就有所托付,自己終於可以鬆一口氣了。可是現在,壓力似乎更大了。楊靖忽然感覺心裏像堵了一團氣似的悶得慌。

“靖兒,我們在這裏給你添麻煩了,明天一早薇薇訂了火車票,還要再麻煩你早起給我們煮些稀飯,軟軟的清一點,不要太稠,我們帶著火車上吃。”楊靖一出來,坐在外麵等候的姨媽就對他說。

“姨,咋這麼急,我想著你先吃一段時間藥,看情況,不行我們就再去浦江市找另一個大夫,我有個同學的奶奶就是在他那裏治好的,這個是熟人信得過。多找幾個大夫保險一點。”楊靖說。

“哎呦,靖兒,你再別折騰我了,我現在哪兒也不想去,我就在明珠市看大夫,明珠這麼多大醫院,這麼多好的大夫,幹嘛還大老遠跑去浦江市啊?”姨媽皺著眉頭,雙手捂著疼痛難忍的肚子。

楊靖見狀,忙向她解釋:“姨,明珠的醫生雖然多,但畢竟我們不熟,不能肯定哪個能治好啊,浦江那個是熟人,心裏有底啊。”

“我看這個鶴大夫挺好的,我不想去浦江。”姨拉下臉做賭氣狀。

楊靖無奈,隻好又去找薇薇,不知怎麼的,楊靖就是有一種不踏實的預感。可能自己的經曆讓他對所謂的虛名有了警惕,“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凡是名聲鼎盛的,實際和聲名都會反差較大,就比如自己曾經考上的那個名牌大學,大學的實際情況和楊靖理想中的憧憬反差大到他差點得了抑鬱症。

楊靖縱觀古今的名醫,凡是能治大病者,沒有幾個是宮廷禦醫,治大病者,無不是自己親身經曆過喪親之痛發奮鑽研而攻克疾病的。像東漢末年的張仲景,家族兩百多人,三分之二死於疫病,其中百分之七十死於傷寒,如此的傷痛激發出他製服傷寒,解救親人的決心,才有流芳百世的《傷寒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