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導演既然力求電視盡善盡美,我這“小說原作者”理當不計前嫌,不計報酬,鼎力協助,我立即把第二次寫的劇本幾乎原封不動地打印出來,把近兩萬字“鏡頭”,給王導演送去。幾天後我問:“怎麼樣,王導演?我給你那些‘鏡頭’能用嗎?”王導演高興地說:“很好,都能用,插到劇情裏了。”
我故意又問:“馬爾克搬進男生宿舍,和他想參加團小組會,真的能用?”王導演不知我在跟他捉迷藏,說:“那幾段很好,都照搬了。”
我“別有用心”再問:“米麗跟馬爾克說**是中國領土,你也用了?”王導演仍沒發現我問來問去是打算“請君入甕”,回答說:“也用上了,‘米麗’很高興,說這樣一加鏡頭,她成了主角了。”
我忍笑說:“你難道沒看出來,現在打印的,正是你去年‘槍斃’的劇本?”王導演不假思索地說:“不是劇本,是素材。”
我笑道:“你這個‘王扶林臭老頭兒’,你甭‘吃了泰山不謝土’!
你以為我沒看出來?杜家福後邊的幾集劇本,不過是把我的小說分了分鏡頭!
為什麼同樣是拿到手一分鏡頭就拍片,杜家場進屢名有彝嵌第六輯聯姻彩視福寫的,叫個‘劇本’,我給你的,就叫個‘素材’?”王導演應聲說:“劇本誰都能寫,大學生活素材隻有你掌握。”
王扶林極擅辭令,但在處理人與人關係時腦瓜常常轉不過圈兒,這會兒他腦袋轉得倒真快,順手從空中抓頂高帽,給我扣到了頭上!
我大笑起來:“你倒會說話!
我不會跟劇組再要什麼劇本或‘素材’報酬,這事你也管不著,我隻高興終於讓我報了你當初‘槍斃’劇本的一箭之仇!”這當然是開玩笑,能夠假手一位大導演,那麼多藝術家用他們的汗水和心血,把我腦袋裏的“克裏空”變成讓億萬觀眾看得到的電視形象?怎能不是一件好事呢?寫於1996年底第六輯聯姻影視坧潘名龍有郴一次虎頭蛇尾的小說影視聯姻好像是1998年底,王扶林導演來信說:他對《藍眼睛黑眼睛》改編電視一事非常抱歉,“這是教授電視的處女作,我當時不該那樣做。”
我打個電話說,導演做得很好,沒什麼可後悔的。長篇小說《藍眼睛黑眼睛》和影視聯姻,各方麵都寄予極大期望,最後卻虎頭蛇尾:它雖然在一些省市放映且有贏利,但王導演像製作《紅樓夢》、《三國演義》那樣精心製作的精美電視片,卻沒達到“紅”的預期效果,它甚至沒在“小說原作者”所在省份賣出放映權。電視《藍眼睛黑眼睛》沒“走紅”井大賺一把的原因之一,是拍攝未完時王導演提前離開了劇組,既沒參加後期製作更沒利用自己的影響宣傳此片。總導演拂袖而去《藍眼睛黑眼睛》在濟南緊鑼密鼓地拍攝時,我們夫婦到南京參加當代文學會議。女兒打來電話,說“王扶林臭老頭兒”來電話找。讓你回來馬上跟他聯係。我回到濟南,馬上給導演電話,他的夫人張燕雲說,你等一會再打,本溪台的人在他們那兒,又說,我們馬上要搬到貴都酒店去。遍攤春光布柳第六輯聯姻影視導演跟劇組下榻處是《紅樓夢》的“琥珀”安排的,既便宜又好。
“琥珀”還安排了片子的大型宣傳活動。為什麼拍攝接近尾聲,導演卻搬離劇組,自個兒住進四星級酒店?我立即意識到劇組跟導演之間出問題了,過了一會兒,打電話問王導演:怎麼回事?導演輕描淡寫地說,戲反正馬上拍完了,有一些瑣瑣碎碎的事……劇組有位演員悄悄告訴我,實情是:導演嚴格要求,想讓電視劇盡善盡美,製片急於求成,還想省錢,漸漸對導演的要求不耐煩起來,矛盾終於借一件小事爆發。劇組在大明湖拍馬爾克到古玩店買“嫦娥奔月”的鏡頭,因是重陽節,一些老人在那兒搞活動,劇組隻好等著,老人們走後,王扶林導演說,今天不能拍了,光線已經不行,再說,演售貨員的群眾演員也不能隨便抓一個就成,她們是有戲的,她們的戲還很說明問題,是中國人對外國人的看法,雖然是群眾演員也得找山東話劇團的專業演員來演,明天再拍吧。製片火了,說:“你故意刁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