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5(1 / 2)

1996年春節後我突然收到王扶林一封信,說,聯係拍攝單位一事“正在進行”,這事誰不知道?等於什麼也沒說!

這位既不愛跟人交往更很少寫信的大導演“沒話找話”所為何來?我把那封信看了兒遍後,恍然大悟,王扶林分明是來“炫耀”,他的信是用電腦打印的。哦,王導演學會電腦打字了!

後來燕雲說,有個階段,平時懶得寫信的王扶林突然愛寫信了,上午寫封信,下午再寫一封,飯前一封信,飯後再來一封……其實有事打電話就成,可真打電話並沒什麼重要事要說……哦,他練習打字啊!

王扶林這位被夫人說成“沒腦子”者,想學什麼必能手到擒來。一台586電腦,一台打印機,一本《五筆字型》,一部隨時向朋友請教的電話,再加上不達目的決不幹休的勁頭兒,居然在很短時間內把王扶林造就成“電腦作家”!

我已用了五年電腦,換過三種漢字編輯軟件,聽說王導演會用目前國際流行的先進編輯軟件,我困惑地說:“王導演居然一下子就能用!”兒子取笑說:“那玩意兒傻瓜都會用!隻不過你不會。”

我聽了,啼笑皆非。王扶林隻要沉進劇本中,鑽進鏡頭裏,坐到電腦前,其他任何事情,包括向來令行禁止的“閫令”,都一概丟到九霄雲外。

“他對著電崎時,喊他多少聲,他都聽不見!”張燕雲說。後來她懶得喊了,有什麼事,就用力拍三巴掌,王扶林居然聽到了,丟下電腦,一溜小跑來到客廳,笑盈盈地問:“有何吩咐?”跟燕雲熟悉後,我發現,其鶯聲燕語的說話方式,簡直就是王熙鳳說的“蚊子哼哼",怪不得導演聽不到其喊聲,必須來個“三擊掌”!

張燕雲對我感歎說:“王扶林永遠不能同時做三件事。

“我立即“恭維”說:“喲,比狗熊強多了,它隻能一次搿一根棒子。”

我家“司令”插話說:“比我們家這位也強多了,她總是不能同時做兩件事,這個人根本沒頭腦嘛!”他的話,惹得劇組人說起我辦的事兒:帶劇組找景點,從趵突泉到隔壁萬竹園竟然帶他們打的!

而在麵的上,王導演就丟了他從不離身的茶杯……王導演一直在無可奈何聽憑大家拿老頭兒開涮,一聽“司令”說我“沒頭腦”,就幸災樂禍地樂了,看他那似笑非笑的樣子,就知道他想轉移“鬥爭大方向”了。這時劇組有一位做結論說:“其實劇組有場記,導演的茶杯、眼鏡什麼的,場記都得管。”

張燕雲向我們調皮地眨眨眼睛說:“王扶林的場記,必須是年輕漂亮的女士,那樣他才有情緒,當然,場記也得記性好。”

王扶林忙說:“行啦,就是馬教授了!”我樂不可遏地自嘲:“對啦,又年輕又漂亮,還記性和方向判斷能力特別好。”

王扶林笑道:“最關鍵的是,有馬教授在我身邊,我就有高人一等的優越感,不管我怎麼‘沒腦子’,我畢竟還有個頭,教授場記呢?連頭都不知哪兒去了!

牛司令不是說她‘沒頭腦’嗎?”我馬上說:“人總是從不如自己的人那兒找到自己的驕傲,王導演找到了他的驕傲,我也一樣。我換了台奔騰586,兒子認為不可思議,僅僅會個漢語打字,連基本電腦知識都不通,就用!

我們唇槍舌箭,大夥兒樂不可支,說這會兒最慘的就是韓夫了,怎麼搞的,你們台貸款幾百萬搞電視劇,卻選個“沒頭腦”寫的小說,請個“沒腦子”導演?真是“極不尋常的合作”啊!

“總導演不是甩手掌櫃”我跟本溪台定合同時,要求寫明:王扶林導演是甲乙雙方共同認定的導演,本溪台決定王扶林為“總導演”,我又堅持,總導演必須親臨拍攝現場。事後我給王導演去信問:總導演是不是當甩手掌櫃?王扶林回信說:“我當總導演,請不要理解為甩手掌櫃,對教授的精心之作,又是電視劇的處女作,我怎敢掉以輕心呢?再說,我還得考慮我的名聲!”王扶林拍“眼睛”硬生生盯了幾十天監視器。他拍片之認真趄出了很多人的想象,這固然出於對得起自己的聲名,更出於藝術家的良心,腦子裏始終裝著“精品”二字。《藍眼睛黑眼睛》總製片人於淩波以親身經曆在《精雕細琢拍精品》中記述:“他拍起戲來,還跟在《紅樓夢》、《三國演義》時一樣執著,精益求精,……王扶林一絲不苟拍精品的事,感染著劇組的每一名演職員。‘電視劇是遺憾的藝術,要不得半點兒馬虎;馬虎越多,遺憾就越多。要減少遺憾,首先就要從根上抓起,從劇本抓起,一劇之計在於本。’王扶林如是說。王扶林選劇本挑剔極多,除了主題思想、表現題材必須把握住外,人物形象、故事情節、語言對話甚至於每個細節都不放過……《藍眼睛黑眼睛》王扶林看後比較滿意,認為這本小說寫得好,文學性強,但要將小說改編成電視劇還要下很大功夫,他建議請《三國演義》編劇之一杜家福擔任編劇,以保證電視劇本的質量……王扶林十分坦率地說:‘我過去搞古典名著較多,對當代題材特別是大學校園題材還不十分熟悉,因此更應認真斟酌。’他不顧勞累辛苦,上本溪,去濟南,赴青島,研究劇本修改意見,考察、體驗校園生活,確定拍攝具體場景,劇組組建後,他又廣泛征求大家對劇本的意見,與演員一起分析角色,吸取好的建議,使劇本不斷豐富完善。開機前的各項準備工作緊張而忙碌,王扶林一麵改寫分鏡頭劇本,一麵認真審査美、服、道、化各部門的設計方案,要求他們都要充分發揮自己的藝術想象力,畫出圖紙,認真準備,打有把握之仗。王扶林已年過六旬,卻精力充沛,他不顧數月工作疲勞,始終給大家做出表率。說早晨8時出發,他總是提前上車等候大家;說晚上9時查驗第二天用的服裝、道具,他總是一分不差。一次,要拍‘省委卜副書記’家一場戲,為了保證第二天順利拍攝,頭天晚上他親自到現場指揮場景布置,第二天早上,又帶領演員到現場走場,確定拍攝順序。王扶林總說,電視劇藝術是集體智慧的結晶,離開了各部門的配合,導演就成了“光杆司令”也就拍不出精品。因此,他總是嚴格要求,又放手讓大家發揮自己的獨特的藝術創造力,調動大家的積極性,使劇組同誌心情舒暢、全身心地投人到藝術創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