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4(1 / 2)

我在王扶林手下栽了一跤,親友們反而傳作美談:王導演對劇本把得嚴,就是想出精品。大師兄李希凡打電話教導我說:你別以為你什麼都能寫,一個人就是有所能,有所不能;有所為,有所不為。我隻好自嘲說,雖然我忝列古代文學這“士”那“上”的研究生導師,在電視行當,跟大導演做本科生都拿不到文憑!

在我之後,王導演又找了好幾位編劇,都是戲劇學院的教授或著名編劇,所寫劇本或提綱,都被他不付報酬地“槍斃”了。在投資沒有落實前,讓這人那人寫劇本再毫不留情地槍斃,大概隻有大導演有資格這麼幹,也隻有王扶林這樣的呆子會這麼幹。

“王扶林臭老頭兒又槍斃誰的‘眼睛’啦?”1995年夏天到1996年春天,我常說。

“應該書它一筆”1996年5月5號,王扶林導演來信說:“《藍》劇如果籌備順利,可望於九月下旬開機,爭取明年春節前出成品。這是一次極不尋常的合作!

教授親自找導演,導演親自找拍攝,教授親自改編竟被導演大言不慚地否定!

文壇此事恐不多見。應該書它一筆,或編人著名散文作家馬瑞芳的散文集,也未嚐不可。”

王導演決定導“眼睛”後,就親自找拍攝單位。不斷有電視台慕王扶林之名,備好資金、劇本找他拍戲,他總把“藍眼睛”當作第一盤菜給人家端上席。有時,他會接著六親不認地槍斃拍攝單位改編“眼睛”的劇本,於是戲拍不成了。王扶林把我送給他的書送給“有關單位”看,再跑到書店裏找這本小說,找不到,就來信要,要到書,再送給“有關單位”……周而複始。

“你得把荒煤寫序的第二版寄給我,我現在送書還得複印上荒煤的文章!”“把‘眼睛’的背景安排到海南行不行?”“貴州打算跟比利時合作,先成立公司後拍‘眼睛’……”消息不斷從王導演那邊傳過來,隻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導演稱之謂“好事多磨”,我開玩笑說這真應了我們青州的俗話:不是驢不走,就是磨不轉。導演夫人覺得他太可笑,忍不住說,你說這事該你管嗎?那麼多現成劇,又有劇本又有錢,你不拍,你去給《藍眼睛黑眼睛》找錢,找單位,吃飽了撐的不是?王導演後來在山東大學做報告時說,拍完兩部大片後,很多單位找他拍片,他都沒接,就是想拍《藍眼睛黑眼睛》,因為他覺得這部小說很有文學價值,小說裏邊許多人總在他腦子裏轉,所以,放著現成劇組不迸,自己拿著小說找拍攝,找了一年,這就是藝術創作的衝動和興趣之所在。這一年中,也經常有人跟我聯係拍“眼睛”,我總回答:這個小說必須由王扶林導演。後來有家省台通過小說責編轉告:願意用高稿酬、用本台導演跟王扶林競爭拍這部戲。我仍然回答說:請王扶林做導演是拍“藍眼睛”前提。我之所以死盯著“王扶林臭老頭兒”,固然因為王扶林導演兩部古典名著的威望和盛名,更主要的卻是因為我十分讚賞他深沉細膩、雅俗共賞的藝術風格,以及改編時尊重原著的基本原則,更因為,在對《藍眼睛黑眼睛》理解上,王導演是真正的知音。1996年春,’兩個地方投資同時到位,撞了車。王導演寫信向我介紹本溪電視台:“據我的了解,本溪台雖小,但頗有雄心。這次對劇本的審定雖拖了一些時日,那是層層領導傳看的緣故,也是負責的表現,現在拿幾百萬來拍戲非常不容易,從這個意義上講,台無所謂大小,隻要能拍出戲來,白貓黑貓都一樣。關鍵在質量!

從現在和他們的接觸看,成功的因素是存在的。大家共同努力吧!”王扶林調侃地說“這事該書它一筆”,其實,“國家隊"大導演的王扶林,古典名著的大導演王扶林,竟然執著地為一部現代小說找拍攝單位,認真研究劇本大綱,參定劇本,親自分鏡頭,再連續幾十天坐在拍攝監視器前……才真該書它一筆。王導“這位夫人”,精明過人又單純善良的張燕雲,出門領導一個文工團,回家統帥一位大導演,在自家那一畝三分地上,說一不二、威風八麵,卻偏偏會蹲到丈夫腳邊細心為之擦皮鞋,這位導演夫人卻說:張燕雲說“王扶林沒腦子”“她絕對是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