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組12枚魚雷,如同諸葛弩發射的連箭,以角度極小的扇形向目標襲去。不過,為了達到四千碼的射程,這些魚雷所調配的速度隻有36節,僅相當於英國海軍最好的驅逐艦。不過,魚雷所具有的相對隱蔽、難以擊中、造價低廉和無人操作的特性,卻是一艘驅逐艦無法比擬的!
在發射完魚雷之後,“歐根親王”號迅速轉向,在海麵炮戰中迫近到如此距離已屬十分冒險,何況對方拖後的“威爾士親王”號已經將艦上的大部分火力調轉過來。當然,這樣的結果就是讓“俾斯麥”號所承受的壓力進一步減小,而在艦長庫爾特.霍夫曼的帶領下,德國旗艦的艦員們已經將重心轉移到搶修戰艦受損部位上,得到艦隊司令馮.芬肯施泰因的授意之後,這艘戰列艦尚可戰鬥的4門主炮已經將射速調整到了2分鍾每發——既是給炮手們恢複體力的時間,也是節約艦上原本就已經不多的炮彈!
艦炮口徑上的劣勢,在一定的條件下卻可以轉變為彈藥儲備量的優勢,“沙恩霍斯特”號和兩艘德意誌級便是這種技術“相對論”的受益者。經過長時間的炮戰之後,除了炮管發熱、炮膛磨損外,艦長們還不必那麼擔心炮彈存量。隨著戰鬥的持續深入,品質優良的德國造11英寸炮彈仍然不斷砸落在英國艦隊戰鬥力僅存的兩艘戰艦之一——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馬來亞”號。這艘在二戰曆史上原本無所作為的戰艦,眼下正麵臨服役以來最大的挑戰,德國戰艦的11英寸穿甲彈,雖說在口徑上比自己的15英寸小了4個檔次,可穿甲能力卻一點也不弱,奄奄一息的“伊麗莎白女王”號就是最好的例證!屢擊不沉的“俾斯麥”號主炮齊射雖然緩慢,但準確度依然很高,一發15英寸的穿甲彈過來,就算是皮糙肉厚的納爾遜級也難言輕鬆!
8門15英寸對21門11英寸,數量上的劣勢顯而易見,炮術精準的德國人,很快將這種差距轉變為戰場優勢。在10分鍾的時間裏,“馬來亞”號命中“沙恩霍斯特”號兩次,德國艦隊卻朝“馬來亞”號砸下了247發炮彈,其中12發直接命中、16發成為近失彈。如此高密度的攻擊下,格蘭.莫倫特少將的戰列艦很快步了“前輩們”的後塵:兩座主炮塔啞火,從艦橋到艦尾更是有多達四處地方起火,逆風而行的狀態使得大火不斷向艦上的其他部位蔓延,以至於艦上百分之七十的露天炮位都受到嚴重影響,甚至連兩座後主炮塔也受到了火勢的侵襲。
誰都知道,一旦有彈藥庫被大火引燃,任何一艘戰艦的命運都岌岌可危了!
在前後不到30分鍾的時間裏,戰場上的大多數未知數都變成了已知,勢均力敵的戰鬥演變成差距懸殊的對抗,幸存的英國艦員們終於崩潰了。擊沉“俾斯麥”號對於他們來說已經成為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它遍體鱗傷、不堪一擊的表象看上去隻是一個無比逼真陷阱,許許多多追求榮譽和勝利的人已經不能自拔,繼續進攻隻會越陷越深!眼見渾身起火的“伊麗莎白女王”號正在掉頭返航,“威爾士親王”號也緊跟著脫離戰列,獨木難支的“馬來亞”號根本沒有以一敵五的實力和勇氣,於是,也一麵向德國艦隊射擊一麵轉向朝著英國本土的方向駛去!
就在這個時候,幾架零散的“大青花魚”意外的出現在戰場之上,盡管失去了旗艦的指引,這些魚雷轟炸機還是將魚雷投向了情形最慘淡的“俾斯麥”號,這艘航速隻有20節的德國戰列艦差點沒能躲過最後一劫——所幸的是,及時修複的舷側副炮加上前後掩護的“歐根親王”號與“沙恩霍斯特”號,德國艦員們成功抵禦了英國人的魚雷攻擊,順帶將一架“大青花魚”打了下來。
隨著德國艦載機群陸續趕來並通過有序輪換確保艦隊所在區域的製空權,這也成為英國海軍在歐海之戰中損失的最後一架作戰飛機!
在“沙恩霍斯特”號的帶領下,德國艦隊對撤退中的英國艦隻進行追擊。遭受重創的“俾斯麥”號,則在數架Bf-109T的保護下提前踏上了返航之路。
盡管缺乏艦隊最強有力的15英寸艦炮,由“獨臂將軍”齊裏格指揮的德國艦隊卻沒有絲毫的手軟,他們很快趕上了落單的“馬來亞”號,以“沙恩霍斯特”號的6門11英寸前主炮和兩艘德意誌級的6門11英寸前主炮猛烈開火,在1.2萬碼的距離上把那艘英國戰列艦的前橋和後甲板轟得一塌糊塗,兩座後主炮塔也在最後的抗爭中徹底沉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