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首或許隻是一時興起才說出這樣一句話,但在場的陸軍將領們看起來並沒有特別在意。德國的軍事傳統讓陸軍將領們有著與生俱來的優越感,他們從骨子裏覺得海軍和空軍隻是戰爭的配角,真正解決戰鬥還得靠陸軍。另一方麵,不論戰爭前或是戰爭期間,在最高統帥部的調配下,陸軍和海軍在資源和戰略方麵的衝突遠不如空軍和海軍的來得大,基於種種原因,陸軍將領們從不插手海軍事物,就算是陸軍出生、擔任最高統帥部總參謀長的凱特爾,也依然在海軍問題上給於雷德爾極大的獨立性。
“勝利不會讓我們等待太久!”黨衛軍上將別有深意的說道。
就在阿道夫.希特勒和他的將軍們在風景優美的奧伯薩爾斯山區度假之時,張海諾和他的將士們正在為這場戰爭的走向拚盡全力。挨了14顆大口徑炮彈和數量難以估計的小口徑炮彈的“俾斯麥”號,全然看不到昔日的英姿,一號炮塔被直接貫穿,艦橋削去一截,後桅杆齊腰折斷,艦尾的巨大破口叫人觸目驚心,上層建築連同左舷艦身都已是千瘡百孔。但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這艘戰艦展現出了驚人的生命力,全艦航速基本不減,尚存的大小艦炮仍在射擊,就連時不時彈片橫飛的甲板上也還能看到艦員們的身影,他們或是搶運傷者,或是竭盡全力的修複各種裝備武器,全然不懼死神的威脅。
這樣的意誌和精神,就連對手也要感歎不已!
炮戰已經持續了一小時又十分鍾,沒有人在乎已經發熱發燙的炮管,沒有人在乎筋疲力盡的軀體,雙方的炮手完全陷入了狂熱狀態,他們呐喊著的將一發又一發的炮彈、一包又一包的******裝入炮膛,在不斷被炮膛餘熱烘烤的空氣中汗流浹背,口幹舌燥,卻趕不及喝上一口水。
戰鬥在白熱化的階段持續升溫。
英國艦隊再度以猛烈的炮火在“俾斯麥”號艦橋上轟起團團火球,四號炮塔瞬間啞火,原本就已經破損的艦橋也燃起了大火,它看上去似乎已經變成了一具漂浮的燃燒物。
“燃燒物”上的主炮雖然在射擊精度上受到了艦體狀況的影響,卻並沒有放棄戰鬥,六門15英寸艦炮——包括經搶修恢複部分戰鬥力的一號主炮塔內的那兩門炮,仍然以齊射的方式向著不到1.5萬米之外的英國旗艦開火。
這個時候,出乎英國人最初預料的,裝備9門11英寸艦炮的“沙恩霍斯特”號扛起了德國艦隊的進攻大旗。作為德國現役主力艦中艦員磨合時間最久、艦體設備狀況最佳的一艘,它體現出了德國艦船和武器工程師卓越的水平,三座三聯裝54.5倍徑的11英寸艦炮火力密集而強大,加上這級戰艦相對較深的吃水和低矮的幹舷在海況不至於太過惡劣的情況下提供了一個穩定的射擊平台,在實戰中的作用明顯要比主炮11英寸口徑這個數字更大!
在“沙恩霍斯特”號以及兩艘德意誌級裝甲艦的持續打擊下,“伊麗莎白女王”號終於漸漸不支了。隨著又一發11英寸穿甲彈準確命中它的二號炮塔並將其打啞,托維的旗艦除了渾身是傷之外,全艦就隻剩下一座主炮塔還能正常射擊了!權衡著海麵上兩支艦隊十分微妙的力量對比,托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他的初衷是打垮“俾斯麥”號,進而以火力和噸位上的優勢一一幹掉其他幾艘德國戰艦,眼下看來要實現這一戰術目標最關鍵的就是打垮德國旗艦“俾斯麥”號,那艘戰艦也許隻差一兩發炮彈就能搞定,勝利的天平也將就此向英國艦隊傾斜,可是,它偏偏那麼像拍不死的小強!
另一方麵,現在放棄“俾斯麥”號轉而攻擊其他德國戰艦簡直就是前功盡棄,但擺在托維麵前的還有一條路,那便是撤出戰鬥以保存艦隊實力,待幾艘戰艦修複後再和德國人來一場決鬥,隨時可以高速撤退的航母編隊和正蹣跚著遠離戰場的“喬治五世”號讓托維完全有走這條路的餘地——至於回去之後是否會被撤職處理,和整支艦隊幾千人的性命以及英國的命運相比,根本就是無足輕重的。
當某一天整個國家的命運都係於己身,這既是無比崇高的榮譽,也是無比沉重的負擔。
托維選擇了勇敢的戰鬥,但也就此將英國拖向一個無底的深淵。(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qidian.com,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