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一章 骨科檢查法,骨折與脫位(2 / 3)

縮短移位:骨折段相互重疊或嵌插。分離移位:骨折段在同一軸線上相互分離。

旋轉移位:骨折段圍繞骨的縱軸而旋轉。

臨床表現:全身表現:

休克的原因:①多發性骨折;②大量出血;③內髒損傷。

體溫升高的原因:①血腫吸收一般不超過38度;②開放性骨折感染時體溫升高。

局部表現:

骨折的專有體征:①畸形;②反常活動;③骨擦音或骨擦感

骨折的其他表現:①疼痛與壓痛;②局部腫脹與瘀斑;③功能障礙

骨折的並發症:休克,感染,內髒損傷,肺損傷,血氣胸表現。

肝脾破裂,可引起嚴重的內出血和體克。

膀胱、尿道、直腸的損傷往往骨盆骨折和開放性骨折。

重要的動脈損傷。

脊髓損傷:常表現為完全性或不完全性截癱。

周圍神經損傷。

脂肪栓塞:易引起肺栓塞或腦栓塞。

墜積性肺炎,對老年人尤其注意。

褥瘡:主要發生於截癱病人。

骨折的愈合過程:

血腫機化演進期:血腫—機化-肉芽—纖維組織,這一過程需2周時間才能完成。

原始骨痂形成期:即外骨痂、內骨痂、環狀骨痂、髓腔內骨痂形成過程。

骨痂改造塑型期:使原始骨痂恢複骨的原形。

影響骨折愈合的因素:病人的年齡:”新生兒股骨幹骨折半個月即可堅固愈合。成年人常需2至3個月之久。

骨折部的血液供應:

骨折一段的血供減弱,如脛骨下1/3的移位骨折,滋養動脈斷裂,遠側骨折段喪失了大部分血供,僅保留了骨外膜下小血管網,愈合較慢。

兩骨折段的血液供應均減弱,如:脛骨中上、中下1/3處發生骨折。一骨折段完全喪失血液供應,如:股骨頸囊內骨折。感染。

骨折的急救:

用簡單而有效的方法搶救生命,如:休克。

凡有骨折可疑的病人均按骨折處理。

骨折端如已戳出傷口,不應立即複位。10.骨折的治療原則:複位、固定和功能鍛煉。

開放性骨折的處理:按軟組織喪失輕重分為三度:

一度:皮膚骨折端由內向外刺破。

二度:皮膚被割裂或壓碎,皮下組織肌肉有中度損傷。

三度:廣泛的皮膚、皮下組織和肌肉嚴重損傷,常合並血管神經損傷。

清創時間:

6至8小時以內:可以清創縫合,多可一期愈合。

超過6至8小時:清創縫合後感染可能性增大。

24小時後:感染難以避免。

修複:

骨折內固定:螺絲釘、細鋼針固定石膏外固定。但三度開放骨折或超過6小時的二度骨折不宜用內固定,可選用骨外固定器固定。

隊血管的修複:重要的動脈、靜脈斷裂要盡快吻合,若缺損較多,可用自體靜脈移植修補。

骨折延遲愈合:不愈合和畸形的診治原則:骨折延遲愈合:指超過一般倉合所需的時間仍未能愈合者。經延長固定時間,藥物輔助等,達到愈合。

骨不愈合:指父銕顯親骨折兩難硬化皇圓錐形,骨腔被硬化骨所封閉。可采用手未切開植入和牢固的內外固定可獲得骨愈合。

鎖骨骨折:

病因:多由間接暴力引起,好發於中1/3處。

治療:

青枝骨折:三角巾懸掛3周。

移位骨折:病人挺胸坐於凳上,術者站於病人背後,以膝頂於病人兩肩胛之間,兩手分別握住病人兩上臂前外翻,向後上方用力牽拉,即可達到功能複位,然後用繃帶膠布固定3至4周。

骨折線在三角肌止點以上時,近骨折段向前向內移位,遠端向上向外移位。

骨折線在三角肌止點以下時,近骨折段向前向外移位,遠骨折段向上向內旋轉移位。

已肱骨幹下1/3骨折大都有成角移位。

複位:仰臥位,局部麻醉,骨折線在三角肌止點以上,肩內收30度,若骨折線在三角肌止點以下,肩外展40度至50度,同時屈肘90度,在拔伸牽引下將遠骨折段向近骨折端對位,如有旋轉移位,應向相反方向回旋、捺正,注意手法,防止損傷橈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