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一章 骨科檢查法,骨折與脫位(1 / 3)

骨科檢查法

―、目的和要求:

1.掌握骨科病曆采集要點。

2.掌握係統骨科檢查方法。

3.熟悉各關節主要體征。

二、實勻內容:

(一)骨科病曆采集要點:

一般記載中,除與係統病曆相同外,特別記錄患者住址及通訊地址,以便隨訪,並記錄X線號碼,要求在病曆中繪製骨折部位的草圖或示意圖。

一般病曆的規定要求外,應特別注意下列幾點:

外傷病人,要詳細詢問受傷時的體位.外力和外力作用情況。

骨病與外傷的關係:如病理性骨折。

疼痛性質.時間(白天輕、夜間重)與氣候的關係,與休息、體位的關係。

本病經過何種治療,時間及效果。

(牙)發病情況:急性、慢性、症狀演變。

過敏史:對結核病史、感染病史、外傷史、營養情況均需詢問。

家族史:對先天性畸形病人詢問家族史及遺傳史,對結核病人詢問有無接觸史。

(二)體格檢查:

全身係統檢查與普通病曆相同。

步態,能否步行、跛行、扶拐走路

站立、坐、臥、運動度及姿勢是否正常。

頭頸部是否對稱,兩側肢體粗細,長短是否相等,有無畸形和假關節。

若有竇道,要檢查其深度和走行、有無分泌物或膿液;要描述其量、味、顏色。

觸診:

局部有無觸痛、溫度均高。

肢體血液循環情況,並與健側對比。

壓痛部位,有無放散,可讓患者自己指出痛點。

有無摩擦感,有無波動和震顫。

關節運動情況:

被動運動:是否受限,與自動運動範圍是否相同。

肌肉力量測定:在弛緩性麻痹時,應分別檢查每一塊肌肉,並加以記述。

度量應與健側相比較長短:把對稱的肢體置於同一位置加以比較,以肢體上隆突處測量。

周徑:對稱肢體在同一水平上測量其周徑,加以比較。關節運動幅度的測量:關節的中立位為自此測量各方向的活動量。

感覺消失區的測定:觸覺、痛覺、溫覺深感覺和位覺,用不同的標記畫在人體素描圖上。

三、實習方法:

(一)教師示教各關節檢查方法和特殊體征。

(二)同學間互相測量正常肢體長度、周徑、各關節活動度。

(三)通過骨科典型病曆的采取和物理檢查,初步掌握骨科病曆要點和描述方法。

骨折、脫位

一、目的和要求:

(一)掌握:

骨折的病因、分類、移位機製、臨床表現、常見合並症和影響骨折愈合因素。

(一)孰悉.

骨科急救及治療骨折的原則。

肱骨幹骨折、橈骨下端骨折的移位特點。

股骨頸骨折、轉無間骨折、股骨幹骨折的移位特點、臨床表現“治療原則。胸腰椎骨折的分類、臨床處理及治療原則。石.骨盆骨折的分類、並發和治療歳則。

肩、肘、髖關節骨折的分類、臨床表現及治療原則。

1開放性骨折的處理原則及骨折延遲愈合、不愈合及畸形的珍治原則。

2.骨骨折、肱骨髁上骨折和前臂骨折的移位特點、診斷和治療原則。

3.骨折、半月板損傷及膝關節韌帶損傷的臨床表現和治療原則。

4.頸椎骨折及其並發症的治療原則。

5.周圍神經損傷的臨床表現、診斷及治療原則。

二、實習內容:

根據骨折處是否外界相通可分為閉合性骨折和開放性骨折。

根據骨折的程度及形態可分為:

不完全性骨折:①裂縫骨折;②青枝骨折。

完全性骨折:①橫骨折;②斜骨折;③螺旋骨折;①粉碎骨折;⑤嵌插骨折;⑥壓縮骨折;⑦骨骺分離骨折段移位。

成角移位:頂角方向為成角移位方向。

側方移位:遠端移位的方向為側方移位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