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如中華書局1959年版的趙士錦《甲申紀事·附錄》的記載:“吳三桂差人進北京打探老總兵、聖上消息。有闖賊在北京捉拿勳戚文武大臣,拷打要銀,將吳總兵父吳襄拷打要銀,止湊銀五千兩,已交入。吳襄打發旗鼓傅海山,將京中一應大事,一一訴稟,吳老總兵已受闖賊刑法將死。吳總兵聞之,不勝發豎,言君父之仇,必以死報。”
2.吳三桂背叛大順政權的原因分析
富於戲劇性的是,幾乎就在吳三桂得知其父被拷問的同時,李自成也注意到了吳三桂對鞏固自己政權的重要性,指示劉宗敏釋放吳襄並命吳襄寫信,勸告吳三桂投降。同時,又派出了降將唐通、降官王則堯、張若麒、左懋泰等人攜帶吳襄手書和大批銀兩直接來到吳三桂的軍中,進一步勸其投降。從時間上來說,這批招降人員到達吳三桂軍中的時間僅比吳襄致吳三桂的私函晚到一兩日(約在5月5日左右),而兩封信的內容卻截然相反,這不能不使吳三桂認為李自成的招降不過是一場騙局,是想引誘自己進駐北京後再行消滅!
吳三桂長期守衛邊關,和大順政權沒有什麼接觸!他既然要決定投降大順政權,就肯定要派人進北京了解情況!了解的結果居然是大批官員被拷掠追贓,連自己的父親也被拷打到快要死了的地步,這證明投靠大順政權根本不可能保護自己的個人利益,前往北京城無疑是自投羅網。吳三桂和許多部下都是在關外有很多財產的大地主,現在他們的主帥吳三桂連自己父親性命和家產都保不住,就更談不上保護他們在關外的土地財產了,所以吳三桂振臂一呼,群起響應!
因此,我們說,促成吳三桂降而複叛大順政權的原因很複雜。其中,最為主要的是大順政權觸犯了吳三桂等地主階級的利益!
最後,還須交代吳三桂最寵幸的愛妾陳圓圓的下落。當初,就是這個女人促使吳三桂“衝冠一怒”,棄明投清,從而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清軍入昆明後,在吳三桂的籍簿上卻無陳圓圓的名字,亦不見其人。她到哪裏去了?下落何處?這已成為至今未解的一個曆史之謎。
據《平滇始末》、《平吳錄》等書所載,城破時,圓圓同郭皇後,還有一個叫印太太的,一同自縊而死;又一說“陳沅(圓)不食死”;還有的說,她當了尼姑隱居起來而得善終;還有的說投滇池而死。眾說不一。
清代野史說,陳圓圓的墓在昆明商山寺,甚至說她死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墓已不複存在,也難辨真假。
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據報載,在貴州岑鞏縣水尾鄉馬家寨發現了陳圓圓墓,有碑一通,上麵鐫刻:“吳門聶氏之墓”六字。“吳門”非指為吳(吳三桂)家人,而暗示圓圓籍貫蘇州,亦即“吳門”之意。至於“聶氏”,也是用他人之姓代用,這大概是為了避諱政治嫌疑才隱姓瞞名的,碑文明載當年圓圓由昆明來到貴州岑鞏平西庵為尼(庵今仍存,在今岑鞏縣大有鄉桐木寨)。何時到此?大抵是吳三桂反後,兵駐湖南,或許她為避禍,而悄悄遠離昆明,來此僻地隱居,故能得以善終。又據報,這個寨子有三百多戶人家,除一家之外,都姓吳。他們自稱是吳三桂的後代,祖上有訓,要為陳圓圓墓保密,所以墓才保存到今天。(《中國旅遊報》1986年11月11日,“陳圓圓及其墓地”)圓圓墓旁是吳三桂的心腹大將馬寶的衣冠塚。這一切,都表明此墓的真實性。這一事實如能成立,那麼,可以認為,圓圓早在昆明城破前已離開這一危地,吳三桂的後人或於破城前後也躲過清軍盤察和追索,而與圓圓來到貴州岑鞏這一窮鄉僻壤,在這裏了此終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