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水平有限,還是設置一個腦子寄存處吧】
西曆2003年7月7日,是世界主要強國的夏,卻是印阿的冬。
在這一天,伊利多亞共和國在西方國家的支持下繞過聯合國安理會,以印阿莫明鄭權非法製造核武器、支持境外KB主義勢力、實施“反人杈獨裁統治”為由對印阿悍然發起入侵。
伊利多亞自十八世紀末以來便國運昌盛,又先後吃到多輪時代福利,至千禧年時已經是米洲最發達的國家。伊利多亞國強民富,並擁有整個米洲最先進的空軍。
也正因如此許多伊利多亞人信奉一種名為“大伊利多亞本位主義”的霸權思想,他們自詡是米洲大陸上的“天選之子”,上天授予他們任意支配其他米洲劣等民族的特權!
而印阿在十九世紀便逐步淪為鄰國伊利多亞、米麗厄以及其他域外大國的半殖民地。
雖然1908年與1952年的兩次革命成功推翻了古老的帝製、驅逐了在印阿建立的各種殖民機構、並在蘇聯的幫助下建立了初步的工業化體係。
但印阿離實現國家現代化仍有很大的差距,印阿仍籠罩在霸權主義的威脅之下。
而印阿第二共和國的締造者,一代革命家莫德·佐阿的兒子莫明·佐阿利用其父的影響力繼任總統一職後公然背刺紅色盟友導致蘇聯斷絕對印阿的援助、1980年後伊利多亞多次對印阿工業設備的戰略轟炸以及蘇聯解體後西方國家對印阿的殘酷製裁使得印阿的發展進一步遲滯,至2003年初,印阿社會幾近崩潰。
這場戰爭從一開始就不公平:伊利多亞軍隊裝備精良、準備充足;印阿除了少數共和國衛隊單位外大多數部隊裝備陳舊,士氣低落。
加之伊利多亞早在戰前就大打銀彈攻勢,賄賂策反了大批印阿軍官變節。因此結果顯而易見——伊利多亞軍隊一路上勢如破竹,印阿軍隊望風而降。
伊軍僅傷亡500餘人,用了一個月時間便殺入印阿首都佐寇格裏斯市。印阿總統莫明不知所蹤,剩下的印阿第二共和國高層官員紛紛投降,印阿第二共和國就此滅亡!
伊利多亞很快便按照預先計劃在印阿建立印阿新共和國鄭權,並試圖憑借強大的伊利多亞國防軍與一定對新鄭權的經濟援助讓印阿新共和國鄭權有那麼一點點鄭治合法性,穩定印阿的局勢。
然而,伊利多亞與印阿新共和國重新穩定局勢的努力終究還是付之東流。
在尚未有任何伊軍進入的括爾格省、西紮省以及林林省,一些有個人野心並掌控一定武裝力量的人已經在當地裂土封疆,建立統治。
而在其他還算得上是在新共和國政權“控製”之下的省份,到處都是遊竄甚至已經建立根據地的戰幫、遊擊隊、軍閥武裝,這些武裝中大膽者甚至開始頻繁襲擊伊利多亞駐軍與新鄭權的各種機構設施。
原先印阿第二共和國儲備的各種武器中相當大一部分已經流入民間,其中不乏T-90S主戰坦克、圓點“戰術導彈、C-802反艦導彈等先進裝備!
就此,印阿徹底陷入混亂之中,但伊利多亞人與新共和國鄭權仍認為”優勢在我“,她們仍認為隻要假以時日,那麼印阿終究屬於她們。
但現實真能如此發展嗎?恐怕隻有時間才能回答......
西曆2003年12月8日,卡爾慕斯空省首府卡爾慕斯空市郊區的某家酒吧
此時的酒吧裏人聲鼎沸,服務員將一紮紮啤酒混雜著廉價的小吃送到客人桌前,客人則就著燭光享用美味,前台的收音機嘰嘰喳喳傳來NENN(新印阿國家新聞)主持人喋喋不休的聲音,但很快又被前台酒保與客人結賬時討價還價的聲音掩蓋。
雖然現在的印阿餓殍遍地,但這家酒吧還算便宜的價格和可口的味道倒也能吸引那些還消費得起的人。
特別是那些即將前去“戡亂”,指不定哪天就要曝屍荒野的大頭兵。
在酒精的作用下,有的人慷慨激昂地發表對生活的看法。
有的人肆無忌,語不驚人死不休地吹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