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四大皆空看破紅塵(11)(2 / 3)

日本曆史上有位叫左馬光春的將軍,他被敵軍圍困,知道城必破,自己毫無生機,便讓士兵各自逃生,下令中止戰鬥,將傳家之寶物包紮好,獻給敵將,然後從容就義。左馬光春認為那些寶物並不是個人的東西,而是天下的東西,更是世代寶物。任何寶物,個人所擁有的時間極為短暫,假若因一時負氣,而將寶物毀壞,這是國家的損失,不如將寶物“拜托”敵將珍藏,以益於寶物的生命綿延不輟。鬆下幸之助很推崇左馬光春將軍,鬆下認為,讓金錢回歸社會,社會需要時愉快地交出去,人才能成為金錢的主人,而不被金錢所役使。

佛也要超渡

積極、樂觀、合作的心態比知識、能力更重要。心態的最好辦法是拒絕借口,不要以健康、智力、年齡和運氣為借口推卸責任,掩飾過失。長期尋找借口,心態必然消極,本人必然疏於努力。不努力,事業如何成功。

做一件事,知識、能力不足自然成不了事,知識、能力足且有餘,也未必成事,其中有一個心態的問題。

我國唐代,前後出現了兩位高僧。玄奘西行,鑒真東渡。一為求佛取經,一為弘揚佛法,方向雖東西,目的卻是一樣的。無論是玄奘,還是鑒真,都曆經了數不清的困難。他們兩位大師,在麵臨某一次困難之前,如果找一個借口說不幹了,任何人都會理解他們,因為他們努力過了,他們盡力盡心了。但是隻要有一次借口,東渡的到不了日本,西行的取不成真經。那麼,二位大師也會留下千古遺恨。

鑒真第一次東渡,船行至舟山群島海麵上。狂風呼嘯,海浪翻滾,船觸暗礁而沉入海底。鑒真一行人登上杳無人跡的荒涼小島,一連熬了三天三夜,才被漁民發現救出。如果鑒真大師在一渡之後找一個借口是很合乎情理的,不是我們不去東渡,實在是東渡不得啊!但是鑒真大師不找任何借口,仍一次一次地東渡,又一次一次地失敗。

鑒真第五次東渡失敗後,由於長期的艱苦熬煎,大師患了目疾,最後雙目失明。此時鑒真已經63歲了。這個時候,鑒真完全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我曆經艱險,五次東渡未竟,實乃心有餘而力不足,再說我這麼大歲數了,又雙目失明,就此為止吧。但是,他沒有那麼說,也沒有那麼想。66歲那年,高僧又第六次東渡,經過5個月的航行,終於到達日本國都奈良。

由鑒真這麼一個老弱之人,我們又想到了項羽,項羽身強力壯,力舉千斤鼎,“恨天無把恨地無環”,多麼大的力氣啊。兵敗之後,完全有機會回家鄉重來第二次,但是項羽卻找了個借口:非我之敗,乃天讓我敗。言畢,拔劍自刎。一位是老弱之軀,一位是強壯之漢,都遇到巨大的困難。老弱之軀戰勝了困難,強壯之漢卻了結生命。非力所為,乃心態所為。

為什麼在生活中失敗者和平庸者多呢?為什麼在商界中碌碌無為者多呢?主要是他們思考的模式和處理問題的方式有問題。遇到困難,他們總是為自己尋找退卻的借口:

我已經作了這麼大的努力,看來沒有希望了。

成小事在人,成大事在天。天不助我,我有什麼辦法呢?

市場已經飽和,我們還是放棄吧!

對方條件太好,我們不可能戰勝他們。

我年齡太大了,還是少幹點吧。

這麼多人已經試過,都失敗了,與其勞累失敗,不如不試。

我沒有資金,我沒有文憑,我的運氣不好,我沒有這個城市的戶口,我學曆太低,所以我不能成功……

尋找借口是失敗者的通病,借口是失敗之源。

研究成功者的生活,你將發現,所有通常人所找的借口,在他們的生活中蕩然無存。在一所名氣很大的軍校裏,有一個久遠的傳統,就是學生遇到軍官問話時,隻能有四種問答:“報告長官,是!”“報告長官,不是!”“報告長官,不知道!”“報告長官,沒有任何借口!”除此之外,並無一言。軍官給了你一項任務,由於種種原因,你沒能按時完成。當軍官問你為什麼時,如果你辯解說,是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導致自己沒有能按時完成任務,那就錯了,你隻能說:“報告長官,沒有任何借口!”這所軍校之所以采用“沒有借口”的教育方式,看似冷漠,不近情理,但是卻可以激發一個人最大限度的潛力,培養學生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毅力。它讓每一位學生懂得:失敗是沒有任何借口的。

羅斯福下肢癱瘓,他最有資格找借口,他可以因他的毫無生命力的雙腿而沮喪,可他從不尋找借口和托辭,而是用信心、勇氣和意誌向困難挑戰,結果打破了美國傳統束縛,連任四屆總統。保爾·柯察金、吳運鐸、張海迪也最有資格找借口,他們不做一事也沒有任何人說什麼,但是他們拒絕借口,才使生命閃光。

不要相信好運

台灣塑膠企業集團董事長王永慶,被譽為“塑膠大王”,該集團公司與美國固裏奇公司同為世界雙璧。王永慶是一個山村的苦孩子,隻有一張小學畢業證書,卻在短短二十多年間,由一個米店學徒變成為木材公司的大老板,進而又成為“塑膠大王”。這期間,王永慶如果找出兩個借口,他就不會成為大老板。一個借口是:“山村農民的孩子,繼承祖輩種茶樹就行了,哪有什麼本事出去闖闖?”另一個借口是:“小學程度又對化學一竅不通,怎麼能搞塑膠業?”但是王永慶沒有找借口,他說:“先天環境的好壞,並不足奇,成功的關鍵完全在於一己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