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老板,很會做生意。他知道什麼樣的東西為什麼樣的人所愛,所以過不了幾年,這個人便成了富翁,有了很多錢。但有了錢,卻不能使他感到快樂;錢愈積愈多,苦惱也日甚一日。原來,他愁偌大家私藏在何處才好呢?
老板天天都想這個間題。把金銀埋在地下吧,會不會被地老鼠運走;藏到森林之中,那狡猾的猿猴會不會搬去;藏到深水底,水中的動物可能把它們移動;交給兄弟們代他收管,若讓他們胡亂揮霍,不是太可惜了嗎?什麼辦法都不行,老板為此傷透了腦筋。他實在想不出什麼好辦法,隻好把錢財纏在腰間,由自己日夜保管著。
一天,適逢打齋供僧的日期,佛門弟子們多向寺院去燒香獻花。寺前有一個大缽,安置在交叉路口,凡經過這裏的人,都向缽中投錢。老板正好路經此地,不明白人們為什麼往缽裏投錢,就問人家緣由,別人告訴他說:
“這個大缽叫做‘公共福田’,如果有人布施一文錢在裏麵,往後生生世世就可以得到大福報,所謂‘舍一得萬報’,受用無窮。這裏的金銀是為人類謀福利的,如果把金銀放在身邊,錢財一多,招來外人注意,不留心會被盜賊所竊。如果留給不肖子孫,子孫不務正業,終日吃、喝、嫖、賭,用不多久便揮霍一空。水災來了,錢財跟著流走,火災來了,錢財又會被燒毀。這樣子我們積錢也沒有用處,倒不如把它放在寶缽裏麵,濟貧救困。”
這位老板聽完此言後說:“我可得到真正安全收藏的地方啦!”說畢,他急急忙忙地從腰間解下金錢,統統投入缽中。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賺了錢要用,用到正地方,用到為民造福方麵,賺錢才有意義。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金錢的作用在增大,人們要過好日子,手頭就不能沒有錢。社會上流傳著一句話:“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這句話反映了人們對金錢的正確態度,也反映了人們對金錢的重視。經營當然要賺錢,任何一個企業,任何一個老板,無不與金錢發生非常密切的關係。錢的作用到底有多大,賺錢應當不應當,賺什麼樣的錢,賺了錢怎麼去用,這一係列問題都是老板必須麵對的實際問題。
自古以來,在儒學傳統影響下,社會上有一種輕商的風氣。在排序上,按“士農工商”順序排,商被排在最下位,受到輕視。一提起金錢,就被認為是在“言利”,常為許多君子所不齒。金錢,總是和庸俗、肮髒聯係在一起。“安貧”被認為清高,賺錢被認為低俗。這是一種偏見。
人生在世,衣食住行,贍養老人,養育子女,做事業求生存求發展,豈可無錢?俗話說得好:“一文錢憋死英雄漢。”好漢楊誌、秦瓊,怕過誰?也怕囊中羞澀。袋中無錢,上路無盤纏,住店付不起店錢,無奈之中,隻得賣祖傳寶刀,坐下寶馬,真是“沒錢萬萬不能”。沒有錢,人們就會過著貧困的生活。中國大陸改革開放20多年,人們倉裏有糧,袋裏有錢,生活富裕了,心情舒暢了,錢有何罪?錢不但無罪,而且有功。至於有人為謀取金錢搞不法之舉,坑騙欺詐、盜竊搶劫、貪汙腐敗、損人賣國,罪惡的不是金錢,而是那些醜惡的人。金錢的作用取決於得到它、占有它的人。
人們有了錢,生活富足了,不但可以享受到愈來愈多的物質文明,而且還可以享受到愈來愈多的精神文明,受更多的教育,懂禮貌,講文明,以此滋潤社會生活和人類文明。綜觀曆代王朝,凡經濟搞得好、人民豐衣足食的朝代,社會風尚也比較好。唐太宗時代不是有“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之風嗎?
按照美國行為科學專家馬斯洛的說法,人類存在著一些超越種族、超越社會形態的基本需要,而且這些需要呈現出一定的次序,馬斯洛將其歸納為從低至高的5個層次。最低層次是生理需求,然後是安全保障需要、社會歸屬需要、地位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自我實現、自我發展,發揮自己的創造性,釋放出自己的潛在力量,實現自己生命的價值。但是,企業和個人要想滿足員工們自我實現需要的追求,就必須先要滿足生理需要、安全保障需要、社會歸屬需要等。
生理需要是人類最基本的需要。人人都要饑有所食,渴有所飲,寒有所衣,住有所居。這些都是維持生命存在的基本需要。如果生理需要相對地滿足了,就會出現安全保障的需要,要求職業安全、穩定,需要滿意的福利、勞保、社會保險,需要安居樂業。前兩類需要滿足之後,在社會歸屬需要中,人們還希望有適當的業餘生活,藝術享受,用以保持愉快、樂觀的心情。人們為滿足這些需要去賺錢是合情合理的,也是光彩的。
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如果大家都是低工資、低收入,隻能買最便宜的生活必需品,怎麼可能刺激消費,怎麼可能發展生產?人人都無錢消費,社會經濟就會停而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