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還指不欺客,謙恭懇切。欺客即欺己。店不論大小,顧客都是上帝。小店小本經營,每一宗買賣都關係極大,大店雖本厚勢大,但是開銷也大,如果沒有顧客作為衣食父母,更難維持經營。企業規模越大,在社會上的影響也必然越大,所以更應當樹立敬客的良好形象。商業人員不要把任何一位顧客不當一回事,顧客不分職位高低、年齡長幼都同樣重要。你認為最無足輕重的顧客,他們的影響力可能會更大。
廣州一個有名的豪華賓館餐廳,一向以服務周到而著稱,但有一次也大意失了荊州。一天,一位農民模樣的客人來店,向服務員示意上菜。服務員以貌取人,哼了一句“土氣”而置之不理。客人再三催促,服務員才不情願地遞上菜單。客人點了幾道名菜,服務員提醒顧客:“這裏要用外彙券的。”客人反問:“我是中國人,有人民幣,行嗎?”答曰:“行!按菜價加收50%。”農民模樣的客人不語,又點了幾道菜,服務員按捺不住又說:“這張菜單已超過2000元了。”一會兒,陪同這位農民模樣的顧客吃飯的客人相繼到來,六個人坐滿一桌,大家都稱他“張經理”。飯罷,服務員遞過菜單,張經理打開皮夾子交給服務員,裏麵裝著五光十色的鈔票:人民幣、外彙券、港幣、美元。飯吃完了,賬也結完了。然而,張經理作為顧客理應受到尊重和熱情接待,隻因外表像農民而受到怠慢,結果憋了一肚子氣。張經理和他的親朋同事恐怕不會再次光顧這家餐廳了,因為他們不信任一個以貌取人、把顧客分等級的商家。
在日本大阪曾流傳著一段佳話。一天,一位乞丐專程來到一家很出名的副食品店,要買一塊豆餡饅頭。乞丐隻為買一隻饅頭而來這麼高檔次的食品店,實在是一件稀罕的事。所以,店裏的學徒不敢輕易把饅頭賣給他。這時,店老板叫了一聲:“由我來交給他。”老板將饅頭包好恭恭敬敬地交到乞丐手上,並在收錢之後,深深鞠了一躬:“謝謝您的惠顧!”這位老板,算得上深諳經商之道的高手。他的商店之所以會聲名遠播,與他這種貧富貴賤等而視之,甚至向貧賤者提供更高水準的服務的原則,不無重大的關係。我們身邊卻到處可見以衣冠取人、根據花錢派頭的大小來決定服務水準的生意人,對衣著樸素、囊中羞澀的顧客極盡白眼、譏諷之能事。這種人,把經商的信義丟得一幹二淨。
企業通過媒體宣傳自己的特色和優點,通過廣告宣傳自己的產品和服務,不但是正常的,而且是必要的。但是要講真話,辦實事。宣傳自己不能攙加水分,不應人為地拔高自己;宣傳產品不能搞虛假廣告,有什麼好處就講什麼好處,適用於什麼範圍就講適用於什麼範圍。不能誇大其辭。對社會的許諾,要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要時時檢查自己的許諾是否兌現了。說“顧客是上帝”,是不是真正做到敬客愛客;說“實行三包”,是不是打了折扣;舉辦有獎銷售、有獎征集廣告詞等活動,是不是有欺騙伎倆;說“打折降價”,那個“原價”是不是虛構的高價。欺騙顧客,自以為得計,其實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言而無信,言過其實,必然喪失信譽,敗壞形象。
廣告是一種宣傳。但是,產品本身和廣告有明顯不同的區別。廣告可以使老虎插上雙翅,使老虎更威武生風。但是廣告不能取代產品。有些企業由於成於廣告,便認為隻要做廣告,白開水也能賣得動,竟淡化了產品質量和服務,廣告越做越好,產品卻越做越差。對與產品脫節的假、大、空的廣告,消費者的反感與日俱增,結果使企業又敗於廣告。
老板應當講信用,但同時還要講法律。因為信用觀是建立在倫理道德的基礎之上的,當沒有了義,當雙方和諧的關係因為利的衝擊而破裂時,信用就發生動搖了。正因為如此,談生意還是應當“親兄弟,明算賬”,立文字契約,經過公證,以免“口說無憑”。你講信用,對方卻不一定講信用,依靠法律和依賴道德,二者都不可缺少。
春花秋月夏風冬雪
經商需要尋商機,尋商機要掌握時機,商機未到不盲動,商機一到不放過。任何商機都有時效性,對時機的把握,必須認識到時機的時效性,早抓它不行,引不起公眾的衝動;晚抓它更不行,一則忙不過來,二則步人後塵,已無多大實惠。
錢並非萬能
聚財是經商者感興趣的問題,但會散財也是一種本領。經商者對金錢一定要有正確的認識。金錢不是萬惡之源,金錢又不是萬能的。積累財富應當回歸社會。企業賺錢,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才是賺錢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