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四大皆空看破紅塵(8)(2 / 3)

心有靈犀一點通

人與人之間的了解與否,主要取決於是否存在著心與心的溝通。古語有“心有靈犀一點通”的說法,說的是在與人溝通時,有時候采取含蓄、暗示的方法往往要比直白更有效,更能影響對方的思想。

曾有人問本世紀著名的禪學大師鈴木大拙博士:“佛祖臨終前,最後所說的佛法是什麼呢?”博士說:“舍棄依賴心。”

相傳釋迦牟尼80歲那年,在傳道途中,因病逝世。他身邊的弟子阿難在佛祖臨終前請教:“我師死後,我將依靠什麼生活呢?”釋迦牟尼道:“以自己為明燈,而依靠自己;以佛法為明燈,而依靠佛法。此外,其他的沒有一樣可以依賴。”

鈴木大拙博士以“舍棄依賴心”一句,一針見血地道出了佛祖遺言的精髓。不僅釋迦牟尼有這樣的論述,許多誌士偉人對人們都有意義相同的教誨。

一般來說,人多多少少都會有依賴心。一是依賴時運,二是依賴他人。這樣做不啻於把生活的主動權放棄。時運僅憑等待不一定會降臨到你頭上。而別人,即便是親人的幫助也未必能解決你的問題。更何況,人人都需要在社會上真正實現自己的價值,所以一切完全依賴外部所取得的進展並不能使你得到真正的滿足。因而“舍棄依賴心”,是成功之本,也是快樂之本,是所有計謀中最為智慧的一種。

我們先看一看鬆下幸之助的一則感人故事吧,它也許能讓我們獲得一些啟示。有一次,員工後藤犯了一個大錯。鬆下怒火衝天,一麵用挑火棒敲著地板,一麵嚴厲責罵後藤。罵完之後鬆下注視挑火棒說:“你看,我罵得多麼激動,居然把挑火棒都扭彎了,你能不能幫我把它弄直?”這是一句多麼絕妙的暗示!

後藤自然是遵命,三下五除二就把它弄直,挑火棒恢複了原狀。鬆下說:“咦?你手可真巧嗬!”隨之立刻綻開了親切可人的微笑,高高興興地讚美著後藤。後藤一肚子的反抗心,立刻煙消雲散了。更令後藤吃驚的是,他一回到家,竟然看到了太太準備了豐盛的酒菜等他。“這是怎麼回事?”後藤問。“哦,鬆下先生剛來過電話說:‘你家老公今天回家的時候,心情一定非常惡劣,你最好準備些好吃的讓他解解悶吧。”不用贅述,此後,後藤自然是幹勁十足地工作了。

顯而易見,鬆下幸之助先生深諳“糊塗學暗示法”的法則,他摸透了挨批評者的深層心理。這是鬆下先生特有的人性管理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學會做“和事佬”

俗話說:一個櫥櫃裏的碗碟難免會磕磕碰碰。作為老板,對員工之間產生的摩擦,最好是采取循循善誘的方法,耐心細致地從思想引導著手。切不可采取強硬粗暴的態度,更不可以用“高壓”的手段,乾隆皇帝在這方麵就有做得很好的例子。

一天,乾隆在新任宰相和珅和三朝元老劉通訓的陪同下,到承德避暑山莊的煙雨樓前觀景賦詩。乾隆向東一望,湖麵碧波蕩漾:向西一觀,遠方山巒重疊,不禁隨口說道:“什麼高,什麼低,什麼東,什麼西。”飽有學識的劉通訓隨口和道:“君子高,臣子低,文在東來武在西。”宰相和珅見劉通訓搶在他的前麵,十分不快,想了一下說道:“天最高,地最低,河(和)在東來流(劉)在西。”這裏,“河”與“流”明指熱河向西流入離宮湖,但和珅卻用諧音暗示自己與劉通訓,並借皇家禮儀上的東為上首、西為下首的習俗暗示劉通訓:你雖是三朝元老,但在我和珅之下。

劉通訓聽了,知道和珅詩意所指,甚是惱怒,便想尋機報複。這時,乾隆正要兩人以水為題,拆一個字,說一句俗語,做成一首詩。劉通訓望著清波中自己老態龍鍾的麵容,偷視了一下和珅自負的得意之形,靈機一動,詠道:

“有水念溪,無水也念奚,單奚落鳥變為雞。得意的狐狸歡如虎,落坡的鳳凰不如雞。”

和珅聽罷,既暗自讚歎劉通訓的才華,又為詩中諷刺他是狐狸和雞而惱怒,便反唇相譏道:

“有水念湘,無水還念相,雨落相上便為霜。各人自掃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

言外之意,暗示劉通訓不要多管閑事。

乾隆聽罷兩人的詩,自然覺出了兩人不和的弦音,便麵對湖水說道:“兩位愛卿,朕也不妨對上一首:有水念清,無水也念青,愛卿協心便有情。不看僧麵看佛麵,不看孤情看水‘情’。”

和珅和劉通訓聽罷,心中為之一震,頓時臉上燒得火辣辣的,知道皇上是在誘導他們應當同心協力。二人當即拜謝乾隆皇帝。從此,和珅和劉通訓便結為忘年之交。

各有其用

隻有懂得合作的人,才能有出息。世上沒有“萬事不求人”的人。合作精神,特別是要避免誤入誤區,這些誤區是:能“共苦”而不能“同甘”;重簽約,輕履約;選擇合作者重實力,輕品格;重合作形式,輕合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