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過自己想過的生活(4)(2 / 3)

想起奧修的一個演講,他講得很深奧,但我還是記住了幾句話,算是斷章取義吧。他說:

靜心是人類頭腦能承受的最偉大的冒險。當你什麼事情也不做的時候——身體上的、心理上的,在任何層麵上——當所有的活動都停止,你隻是存在,就是在,那就是靜心。你不可能做它,你不可能練習它:你隻有去覺悟它。

一旦你已覺知你的本性能保持不被打擾的時候,然後學會一點點行動。清掃地板,洗個澡,但保持你自己的中心,然後你就能做些較複雜的事情。

靜心並不反對行動,它不是要你逃避生活,它隻是教你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你變成了旋風的中心,你的生命繼續著,帶著更多的快樂,更多的明淨,更多的洞見,更多的創造力,你隻是一個山頂上的觀照者,看著你身邊所有的事情發生著。

昨天,我們初中的同學聚會,在交談的過程中,發現當中許多人都說懷念過去的好時光,因為那時的選擇非常有限。雖然當時大家還沒成功,但內心遠比現在平靜。一位同學告訴我:“我年輕時,買什麼樣的自行車都沒得選擇,能擁有一輛自行車都已經很幸運了。昨天,我剛買了輛好車,但在等紅燈的時候,注意到旁邊停著一輛從沒見過的新車,我當時就想應該挑選那輛車的,然後開始懷疑自己這輛車是否買對了。我年輕的時候隻能進唯一可以進的大學,就是離家不遠的中等大學。而現在,我女兒正在全國甚至全世界範圍內挑選想上的大學。有時候,我真的很向往過去的好時光。”麵對過多的選擇,人們不論已經擁有了多少,還是會感覺不夠,內心的匱乏感使得我們不斷地追逐。

要想不受它的折磨,就要培養出平靜而簡單的頭腦,耐心而專注地關注我們已擁有的東西。這需要我們靜下心來,活在當下,多關心已經存在的,少擔心不曾來到的或是已經失去的。

我把培養滿足感放在最前麵,因為它是獲得平靜和專注,與生活充分聯結的首要條件。如果我們不覺得滿足,就會內心不安,根據《吸引力法則》,我們就易跟心浮氣躁的人打交道。知道滿足是孩提時代學習的第一件事。然而,當我們長大後,特別是處在一個充滿誘惑和無窮選擇的社會裏,就會感覺滿足變得很難做到了。假如大人不言傳身教地表現自己的知足感,孩子們就無法理解什麼是滿足。假如大人自己都對生活不滿足,不理解什麼是知足常樂,那麼孩子要學會“適可而止”就很難。

從容淡定的基礎是要有良好的滿足感,然而中毒的心靈卻執著於貪欲。所以靜心觀照好自己的內心,才能過上幸福喜悅的生活。

合適的地方 去找一個自然的環境,尚未被破壞、尚未被汙染的地方,如果你無法找到這樣的地方,那麼就關上你家的門,坐在你自己的房間裏。為靜心準備一個特別的房間,隻要一個小角落就可以做,但應是特別為靜心準備的。

足夠的空間 當你開始嚐試靜心時,將電話插頭拔掉,使自己從凡事中解脫出來。在房門口貼一張紙條,上麵寫著你在靜心一個小時,請別敲門。而後當你走進靜心的房間,脫掉你的鞋子,不僅僅脫掉鞋子,還將你所有牽掛的事都放下,有意識地將每一件事和鞋子一起放下,毫無牽掛地進入靜心的空間。

要舒服 舒服的姿勢應該能讓你忘記你的身體。無論你坐在椅子上或坐在地上,那都不是關鍵。如果你真正地想要快樂、喜悅,身體的舒服對達到內在狂喜的人而言是最基本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