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真正的成功似乎還沒有答案。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在我最困惑的時候,看到了楊絳的文章《一百歲感言》。
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才是淬煉心智、淨化心靈的最佳途徑。一切快樂的享受都屬於精神,這種快樂把忍受變為享受,是精神對於物質的勝利,這便是人生哲學。
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煉,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
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是的,真正的成功是內心的寧靜、從容和淡定。生態學家艾倫·泰恩·德寧寫道:“與過度占有的生活相比,知足的生活更能讓人回歸文化意義上的人類家園——家庭、社會、快樂勞動和幸福生活的古老秩序。”
願我的朋友早日康複回到生活中來,一起感受勞動、分享的快樂。
10.做真實的自己
你是否喜歡你的生活?你對自己的生活滿意嗎?我做過三次調查,一次是四十多人的媽媽團,他們大多因為孩子的問題來到成長班,當被問到上麵的問題時,基本一致的說法是:隻要孩子好,就感到生活好,沒有犯愁的事情。另一次是在一個銀行係統的培訓班上,當被問到上述問題時,大家說話很含糊,有些不好意思,時不時地回頭看一下,然後把頭低下,我順著大家的眼光看過去,銀行的行長在後麵坐著。從大家的表情和反應中我可看出,有難言之隱。還有一次是在大學生座談會上,又問上述問題時,大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回答:不喜歡。然後就是哄堂的善意的笑聲,也許是學生們說真話不好意思吧。
事實上,感覺生活很辛苦的人不在少數,可你想過沒有,你生活得如此辛苦的根源是什麼?究竟是什麼東西,讓你的生活變成了這樣?
其實,答案很簡單,是因為你在生活麵前迷失了自我,沒發揮出自己的內在力量,隨生活的擠壓而不斷妥協,被生活要挾著前行,這樣你必然生活得很辛苦。實際上,每個人天生都有幸福生活和富足生活的能力,隻要路徑和方向正確,就可以過上想要的生活。
那麼,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呢?如果你願意放下各種顧慮,撕下虛偽的麵具,選擇做真實的自己,那你生活的各個方麵,都將輕鬆起來。追尋內心,按照自己的意願而活,這樣你會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工作中去;你會遵從自己的審美標準,設計起居室的風格;你會選擇與你心有靈犀的人做朋友;而財富通道會秉承你的真實想法,自由發展事業的過程中,得以實現。
追尋內心、做真實的自己需要勇氣,有時它是一句響亮的宣言、一場叛逆、一份不被人理解的孤獨,有時它是你眼神中流露出的一種安定的信念。不論你是優秀的,還是渺小的,選擇做真實的自己,都使你感受到生命的力量,掙脫束縛,完成在別人眼中無法實現的夢想。成為一個完整的人,首先要做真實的自己,雖然坦誠真實的一麵,會讓人感覺不堪,可能還少不了痛苦,但如果你想使自己的一生充實、有價值,唯一可以選擇的,就是做真實的自己。
追尋內心、做真實的自己,是通往內心成功之路的最有效準則,本沒有異議。但常聽到朋友講,我做真實的自己了,可是我的朋友生氣了,覺得我變得冷漠,不好理解了。
完形心理學裏特別強調“界限”,界限硬的人,仿佛是大海中的一個孤島,他們表現得非常極端——你是你,我是我。這是我的看法,同不同意是你的事。為了保護自己的界限,常讓別人覺得無法溝通、固執、死板、沒有彈性,並且感覺極有攻擊性,渾身像個長滿針刺的刺蝟一樣,使人覺得無法接近。不論走到哪裏,很難打開自己的心去傾聽、了解、接納他人的想法與看法。
一個自我界限模糊的人,沒有主見,即使偶爾有一些想法與看法也不敢提出,總是跟著別人的意見,總覺得依附別人的意見比較安全,如果太突出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一定得不到讚同,或者害怕被嘲笑,總認為自己的想法與看法沒什麼了不起,還是多聽聽別人的比較好。在感覺沒有界限的時候,很容易受到別人的影響,他必須要在別人開心快樂時,才會覺得安全;當身邊的人有情緒、憤怒、悲傷時,他就沒有辦法輕鬆、自然;隻要有人生氣,他就會感到不安。常把別人的問題,變成自己的問題。這樣的人去迎合、討好別人是他們努力的重點,這樣的他們活得很累、很辛苦。
一位禪師說:“我之所以健康,是因為累了我睡,渴了我喝,餓了我吃。”生活的本質其實就是這麼簡單。
11.做自己的主人
弗蘭克設計的第一批建築物中,有一座購物中心,名叫聖塔莫尼卡廣場。其建築結構為嚴格的幾何形狀,顏色是淡粉色,就像20世紀80年代的叢林體育場一樣。後來為了取悅投資者,他將這座建築物改成了洛朔風格。不過,他內心裏很討厭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