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愛男人,還是愛自己(1)(2 / 3)

成長課上我們常做拜倫·凱蒂《一念之轉》的練習,第一步是寫下自己的一個個念頭,例如:

1.我很擔心老公的身體,他又吃涼麵了;2.公園裏一些老人在跳舞,還放著特別吵的音樂,我覺得公園裏應該是安靜的;3.我很生氣,同事周日給我打電話談工作的事情;4.我很焦急,怕孩子跑丟了;5.照鏡子時又發現多了幾根白頭發,糾結於去染發還是把它們拔掉;6.買衣服時很猶豫,擔心別人說我穿得不得體;7.我不喜歡同事將她的工作方式強加給我;8.我需要有能力來完成那個項目;9.我不願意麵對領導,尤其是簽字報銷或是請假的時候;10.我很生氣,老公不及時接我的電話;11.我要老公在言談舉止上尊重我,他不應該指責我“做事不用腦子”,他不應該批評我;12.我需要婆婆和顏悅色地和我說話,我需要婆婆重視我、認可我。

第二步是問自己:它是不是真的?以你所知的真相來檢查,從內心深處去發現,你是否真的相信那個讓你難受的念頭?它與你所知的實際情況相符嗎?真的能驗證它的真實性嗎?絕大部分情況下,它都與實際情況不符,是我們在杜撰,並信以為真。

第三步是問自己:當我完全相信這個念頭“我需要有能力”,這時我並不感到自己有能力,我是如何反應的呢?同樣的情形,沒有想到或不相信這個念頭“我需要有能力”,我又會如何反應?

第四步是經過三個反轉並舉例後,答案變得清晰。

我不是需要他的愛,而是恐懼他的愛,恐懼與伴侶過於親密而失去獨特的自己。渴望能在關係中不失自己獨立的個性及喜好、優點、缺點來與另一半共處,但是恐懼告訴我們,在關係裏忠於自己是不對的,因為如果做真實的自己,便是一個不負責任的、自私人,這樣做會讓自己失去親密關係,而成為一個孤獨、沒有人愛的人。所以根據這樣的恐懼來“發展”我們的關係,放棄自己的興趣與喜好來配合我們的伴侶,一直到我們忘了自己到底喜歡或不喜歡什麼,從隨意變成隨便,然後變成沒有知覺地處在關係裏。

人們以為妥協對維護關係是有幫助的,可是我們發現長時間妥協的結果,是讓我們對自己及伴侶開始累積出一種無名的厭惡感,這是關係中自我感開始流失的征兆。循著恐懼的聲音,雖保住了我們的關係,卻失去了對自己的忠誠。奧巴馬的夫人去買花,花店老板說:“你真幸運,嫁給了一位總統!”她微微一笑,說:“我嫁給你,你也是總統!”這是怎樣的一種自信!不是我嫁給誰我就幸福,而是我想讓誰幸福誰就幸福。不要把幸福寄托在任何一個人身上,幸福的主人永遠是你自己!

要克服對親密度的恐懼,並去開發一個完整的愛的關係,我們需真正地相信,並且感覺到自己跟伴侶都有權利完整地存在,這是改進關係和增進幸福的寬度和廣度的一個關鍵。

3.你真的懂愛嗎

我有個閨蜜,她的老公很有才華,筆杆子很厲害,本科畢業後很輕易地考上了公務員。可是沒做三年就辭職了,近四年的時間在家待著不做事。他爸爸氣得都中風了,媽媽對閨蜜說,你勸勸他,這樣下去一輩子就毀了。

我們周圍一幹死黨也看不下去,勸她休了這個沒出息的男人。

閨蜜淡定地說,他是成年人,又不是小孩子,還要我苦口婆心地跟他講道理嗎?他既然選擇這種生活,說明有他自己的想法。現在我要是天天催他,甚至幫他做這做那,我會覺得他欠了我的,我們在一起相處就會不平等。

再次見到閨蜜,她告訴我,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她老公開了一個英語培訓機構,積聚四年的能量爆發了,現在培訓機構開了一年半,已經實現贏利。開培訓機構的過程中出現過資金緊張,他四處借錢,急得滿嘴長泡。而她卻雷打不動每周三去做美容,周五去健身,既沒有省吃儉用,也沒有半夜睡不著。她說,我從沒想過要幫他,我的任務就是把自己過好,這個家裏至少有一個人是好的。

我要是想著怎麼幫他,最終的結果就是不甘心、氣急敗壞、互相指責,兩個人都過不好。

所以,在他最灰頭土臉的日子裏,回到家,看到的是窗明幾淨的房間、容光煥發的美人、溫馨可口的飯菜和堅定的鼓勵。

這個世界上,有衝突有矛盾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個人做了另一個人的上帝。當男人無權無勢時,你就利用自己的關係網幫他找工作,做事業;他家境貧寒,你就拿出家族的積蓄來買房買車,給他掙麵子;當男人在迷茫中,想自己探索時,你又開始苦口婆心地幫他擺正人生的方向。這樣做你找到了自我價值,但在有意無意中,傷害了男人的自尊,讓他在不知不覺中失去了自己內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