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今生隻與自己談戀愛(2)(3 / 3)

在深入討論前,我先讓每一個人都想一想,自己喜歡跟什麼樣的人在一起。

我的經驗是跟快樂、真誠的人,常常看到事情的積極麵,人生態度較肯定,喜歡讚美別人的人。這是因為一個人的身心靈追求美好與積極的東西,當負麵消極的東西入侵時,它會強力反抗(自我保護)。矛盾的是,由於我們從小到大的許多負麵經曆造成了不自信的我們,所以,我們容易吸收到的訊息也就是負麵的,而且反抗越大,吸收也越快。改變此情形的根本之道,就是要大量地吸收美好的肯定的信息,因此人就趨向追求別人的肯定與讚美。

我常常想,別人的讚美與鼓勵是那麼難以獲得,為什麼我們不能多讚美與鼓勵自己呢?畢竟,自己比任何人都近一些。事實不然,在我從事心理輔導的這些年,我發現幾乎所有的問題,不論是與自己或與他人,基本上都不信賴自己,需要靠別人的肯定來肯定自己。但這種肯定其實是一種假象,它無法讓一個人真正地有信心。真正自信的人,他比別人了解自己更多,所以不在乎別人怎麼看他,肯定與否皆無所謂,他會信賴別人,而不會常常懷疑別人。

反之,常懷疑別人的人卻是不自信的人。這就是心理學上所稱的投射作用。所以,要與別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首先就要建立與自己的良好關係,要改變別人就要先改變自己。

在《慧眼禪心》這本書中,還有一個故事:有一天,有個人向大師求教:“我該如何學習愛我的鄰人?”大師說:“不再恨自己。”這個人回去反複思索大師的話,而後回來稟告大師:“但是我發現我過分地愛護自己,因為我相當自私,且自我意識甚強,我該如何除去這些缺點?”大師說:“對自己友善一點。”當自我感到舒暢時,你就能自由自在地愛人了。

7.生活在於自己的選擇

15歲的小逸正逢中考,上不上高中這個問題糾結著他,為此整日憂心忡忡,幾乎到了茶不思飯不想的地步。深具智慧的祖父見到自己的孫子這副模樣,便尋思要好好地教導他。

祖父說:“孩子啊,沒什麼好擔心的。到了學校,還有兩個機會,一個是男老師的班級,另一個是女老師的班級,如果你分配到女老師的班級,也就沒有什麼好擔心的了!”

小逸問道:“那,若是被分到男老師的班級呢?”祖父說:

“那還有兩個機會,一個是與老師搞好關係,另一個是與同學搞好關係,如果你與老師搞不好關係,也不用擔心呀!”

小逸又問:“那,若是與老師搞不好關係呢?”祖父說:“那還是有兩個機會,一個是不學,另一個是讓老師刮目相看。如果你不學習,那是很輕鬆的!”

小逸再問:“那,若是不學習呢?”祖父說:“那還是有兩個機會,一個是出去工作,另一個是閑置在家。如果你能出去工作,又有什麼好怕的!”

小逸問:“那麼,若是閑置在家呢?”祖父說:“那還是有兩個機會,一個是幹家務活,另一個是你有病,可能不治,也不用擔心呀!”

小逸最恐懼的部分來了,他顫聲問:“那……若是遇上後者呢?”祖父大笑:“若是遇上那種情況,你人都死了,還有什麼好擔心的?倒是我要擔心那種白發人送黑發人的痛苦場麵。”

人生能夠不斷地選擇,看你選用什麼信念去詮釋。《寬恕心理學》為我們指出,世上隻有兩套人生信念,一是建築在恐懼基礎上的小我信念,一是建築在自愛基礎上的真我信念。當我們陷入困境時,隻需告訴自己“還有另一種看待此事的方法”,人生便有了轉機。難的是,我們已經全然認同小我的信念,以為放棄小我的人生經驗,等於全麵否定了自我,於是寧願苦到同歸於盡,也不願改變自己。

基於恐懼的小我信念,一言以蔽之,就是人心慣於耽溺於過去的負麵經驗,不敢麵對自己當下的真相,寧願在過去與未來的幻象中流浪。

出自恐懼的小我信念,有下列的特質:

1.人生是可怕的,憂患意識是人類的正常心態;

2.過去的不幸很可能會不斷重演而成為自己的“現實生活”;

3.我們需要未雨綢繆,隻有做到胸有成竹才行;

4.我們在世間基本上是孤獨的;

5.防人之心是保障自身安全的唯一方式;

6.比較與競爭對人是有益的;

7.證明自己是對的,乃是人生的要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