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今生隻與自己談戀愛(1)(3 / 3)

3.被自己傷害

人,時常被自己的思維、想法所傷害。在頭腦裏,經常聽見自己說:我被傷害、被拋棄、被冷落、被拒絕、被排斥,被控製、被忽視等。因為我們時常把自己完全交給別人來掌控,所以頭腦裏才有那麼多的“被”!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於20世紀50年代創立合理情結療法,其理論認為引起人們情緒困擾的並不是外界發生的事件,而是人們對事件的態度、看法、評價等認知內容,因為情緒是由人的思維和信念所引起的,所以艾利斯認為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情緒負責。他認為當人們陷入情緒障礙之中時,是他們自己使自己感到不快,是他們自己選擇了這樣的情緒取向。因此,要改變情緒困擾不是致力於改變外界事件,而是應該改變認知,通過改變認知,進而改變情緒。他認為外界事件為A,人們的認知為B,情緒和行為反應為C,因此其核心理論又稱ABC理論。

鄰人盜斧的寓言故事家喻戶曉。從前有一個人遺失了一把斧頭,就懷疑鄰居偷去了。於是,他就暗中觀察鄰居的行動,不論是言語與動作,還是神態與舉止,怎麼看都覺得鄰居像偷斧頭的人。

幾天後,他在後山找到了斧。之後他再去觀察鄰居,可怎麼看也不像是會偷斧頭的人。

外界的人事沒有變,主觀觀念發生變化,當錯誤的念頭形成後,便自然地將這個觀念投射到外界人事上,從而主觀地增添了原來並不存在的許多東西。

再比如兩個同事一起上街,碰到他們的總經理,但對方沒有與他們打招呼,徑直過去了。這兩個同事中的一個認為:“他可能正在想別的事情,沒有注意到我們。即使看到我們而沒理睬,也可能有什麼特殊的原因。”而另一個卻有不同的想法:“是不是因為上次頂撞了老總一句,他就故意不理我了,下一步可能就要故意找我的岔子了。”兩種不同的想法就會導致兩種不同的情緒和行為反應,前者可能覺得無所謂,而後者可能憂心忡忡,以致無法平靜下來幹好自己的工作。從這兩個簡單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與人們對事物的想法、看法有直接的關係。

在這些想法和看法背後,是因為內心脆弱的一部分一直沒有得到關愛。希望別人來關愛,當沒有得到時,就會有被傷害感,而這傷害感其實來自於一直隱藏在自己心底深處的傷。好多傷甚至是在小時候就形成的,比如小時候不被父母欣賞、接納,小時候父母沒有幫我們做好自我認同感和自信心的功課。小時候我們可能都被父母無意傷害過,當然父母一定不是誠心傷害你,作為父母他們也有自己的心理局限和脆弱,在他們的眼裏,已經給了我們他們能力範圍裏的愛。

現在的我們應該盡自己的能力,安撫好自己的心靈,愛好自己的內在小孩,不再讓小時候留下的或者人生路程中留下的傷害再延續,否則就是自己在傷害自己!

我的一位女友時常因被其他女人排擠而煩惱不已。如果女友在心靈上很自信,那麼對別人是否認同、接納她不會在意。而如果外在強勢,心理上認為自己不夠好的話,別人對她的不接納,就變成了對她的打擊,內外的共振令她感覺到被冷落、被漠視、被排斥。女友也可以委屈自己,去討好別人,以換得被接納。但不管是打擊還是討好,都是對自己的傷害,這種認知方式完全是自己傷害自己。

世上隻有三件事,自己的事、他人的事、老天的事。別人不接納自己,那是他人的事,自己感到不好卻完全是自己的事,如果別人一個輕視的眼光,一個不禮貌的言行,使自己感到受傷害,那是心靈在說:主人,我這裏有傷疤,請你關注我、愛護我,我一直在等你來看我。善待自己的不好、不完美,寬容地對待自己的恐懼和不安,欣賞自己的缺點,如此一來,才能對人如對己一樣的善待、寬容和欣賞。

除非你傷害你自己,否則沒有人可以傷害你!

4.在別人身上看到自己

我們眼中別人的缺點,幾乎都是我們自己內心中缺點的投影。

我們對別人評頭論足時,其實是在評論我們自己。那些被你壓抑的消極特質和想法,有可能會在你意料不到的時候突然爆發出來,傷害你自己和周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