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省人作本省官定例,漢人文職除學官外皆回避本省。八旗滿洲、蒙古人,回避直隸省五百裏以內之州縣缺,其餘官職,皆不回避。漢軍人回避直隸通省四品以下官,若順天府尹、總督、藩臬運三司,皆不回避。從前桂林陳文恭(宏謀)曾任兩廣總督;溧陽史文靖(貽直)曾署兩江總督;祁陽陳文肅(大受)曾任兩湖總督;儀征阮文達(元)曾任漕運總督,揚州隸其治內,均異數也。又滿洲德文莊(保)任順天學政;大興朱文正祖籍蕭山,任浙江學政;大興翁學士(方綱)、通州白尚書,皆主順天鄉試。
謹按:先文肅公在乾隆年間,曾官天津府同知、永平知府、永定河道各缺。嘉慶年,霸昌道世昌,亦內府旗鼓人。是旗鼓人並不回避直隸之證。
崇德八年造神威大將軍炮。
康熙十五年造神威無敵大將軍炮。
康熙二十八年造武成永固大將軍炮。
國朝造炮之式,諸炮之名,詳見《欽定皇清禮器圖式》。蓋禮有五日,軍禮居三,故《禮器圖》中,兼載軍器。此三代之宏規,萬世之令典也(張維屏《鬆心目錄》語)。
謹按火炮之製,據此說,則元以前皆機車發石為炮,有元而下始得其法。又自佛郎機入中國,其製益精。愚以為魏馬鈞製爆仗,隋煬帝益以火藥雜戲,是火藥先行於中國七八百年之久,而後乃有火炮,已恐未信。且《宋史》中有火炮、火熗、火箭之製,火熗以钜竹為筒,內安子窠,燒放焰絕,然後子發出,如炮聲遠聞雲雲,直與今之火槍無異。今之熗筒,範鐵為之,不用竹製耳。火炮未詳其製,應亦大率相類。張氏之說,恐未確也。
又按軍中自有火炮之法,兩軍相敵,足以製勝於數百步之外。如“武成永固大將軍”,力能飛擊五裏之外,人馬當之,無不糜爛成燼。是弧矢戈矛之器,孟賁、項籍之勇,皆無用矣。然佛郎機自操利器,不能製勝,卒致奔潰,貽於中國,足見雖有利器,仍須其人也。餘從戎既久,稍解戰陣之法。第一須練膽,膽大氣自沈靜,心自清楚。尤戒孟浪輕進,不思退步。自以血氣一憤之勇,尚未必久而能恃,況千萬人之勇氣,安能一一如我耶。一人驚退,全隊動搖,是以兵家必斬先退之軍也。膂力宜長久耐勞,轉戰經日,不致倦怠為上。徒有扛鼎之力,不能鎮靜持久,何異溝壑之水,一注即涸。此良將之勝於勇將者也。
又按《大金誌》,大軍發大炮擊碎西承天門雲雲,是金季已用火炮矣。
番役今內務府慎刑司、步軍統領衙門兩處,均有番子若幹,為捕奸緝盜之役,選順天民人充之。慎刑司番子,俗稱內大班;步軍署番子,稱外大班。所以命之曰番子者,其義殆不可曉,蓋相沿明季廠役之名也。明季廠衛有番役,其跡最橫。《客燕雜記》雲,羅織之獄,自廠達衛,衛達西曹者,則請原邏役坐堂後聽審,名曰錄事;其不由廠而直下西曹者,則有直日邏役往來十三司,名曰聽記。《客窗偶話》雲,廠衛爪牙,司文移者曰掌班、寫字房、管事房、辦事房,以十二支分十二夥。頭目一人曰擋頭,外人稱曰夥長,夥長專司緝察。每擋頭下有番子數人,名曰幹事的,專持人陰事或縉紳私事,密白於擋頭。得一事,擋頭先捐金,予之事日“起數”,予之金曰“買起數”。擋頭隨同番役於所犯之家左右寺廟空所,名曰“打樁”,擋頭設座,番子直入所犯之家,非刑拷掠,謂之“幹窄酒”,一曰“搬罾兒”。《暇老齋筆記》雲,今之緝事番役,唐稱不良人,有不良帥主之,即漢之大誰何也。本朝所設番子,專司緝捕盜賊,訪拿逃亡及娼賭凶棍等事,其他概不能預,以官領之,其橫亦戢。道光二十年,加禁吸食鴉片煙之例,時京師縉紳之家,已大受番役之累,幸未幾即有禁止訛詐之令,人心藉安,此輩無能為技矣。今番役於犯事之家左右刺探曰“掛樁”,仍沿“打樁”之名也。
按《綏寇紀略》雲,崇禎十五年正月,諭東廠太監王德化曰:朝廷設東廠緝事,期於摘發大奸,若糾剔細微,文網苛察,非所以安全之也。今後非謀反、逆倫、權豪悍法者勿問雲雲。蓋番役之弊,明末業已知之,知之雖晚,正啟我國家萬年之郅治也。
京城建置裏數明永樂建築京城,周圍四十裏,為九門,南曰麗正、文明、順城,東曰齊化、東直,西曰平則、西直,北曰安定、德勝。正統中,改麗正為正陽,文明為崇文,順城為宣武,齊化為朝陽,平則為阜城,餘四門仍舊。城南一麵長二千二百九十五丈九尺三寸,北二千二百三十二丈四尺五寸,東一千七百八十六丈九尺二寸,西一千五百六十四丈五尺二寸,高三丈五尺五寸,垛口五尺五寸,基厚六丈二尺,頂收五丈。嘉靖二十三年,築重城包京城南一麵,轉抱東西角樓,止長二十八裏,為七門,南曰永定、左安、右安、東曰廣渠、東便,西曰廣寧、西便。城南一麵長二千四百五十四丈四尺七寸,東一千八十五丈,西一千九十三丈二尺,各高二丈,垛口四尺,基厚二丈,頂收一丈四尺。四十二年增修各門甕城,此見於《明季工部誌》,與今製規模相同,似覺城牆比先增高,不止三丈五尺也。
按《正統實錄》雲,京師城垣,其外舊固以磚石,內惟土築,遇雨輒頹。正統十年六月,命太監阮安、(交趾人。)成國公朱勇、修武伯沈榮、尚書王巹、侍郎王祜督工甓之。又雲,正統二年正月,修造京師門樓、城濠、橋閘、月城、牌樓,於四年四月完工,至是煥然,金湯鞏固,足聳萬國之瞻雲。又按《明工部誌》雲,京城周圍四十裏,南麵長一千二百九十餘丈,北麵長二千二百三十餘丈,何以南北尺丈長短懸殊?以今視之,似覺南麵較北麵為長。應是版印所誤,南麵當是二千二百九十餘丈也。又《舊京遺事》雲,京師大城,周圍四十五裏,九門,城如方印,亦與《工部誌》之四十裏不同,均俟考證。
又按《明世宗實錄》所載,建築外城之製,初議周圍四麵,俱築重城,度勘地勢,接連舊日土城,約長七十餘裏。後因工費重大,成功不易,以問大學士嚴嵩等,乃請自詣工所視之,還言先築南麵,俟財力裕時,再因地計度,以成四麵之製,從之。是以京師重城隻障南麵也。
又按自來論形勢者,必曰關中負山麵河,不啻拊背扼吭,足以鞭撻四裔。其次則河、洛居天下之中,金陵有長江之險。蓋皆因仍而言,未必具有獨識也。燕京之地,《戰國策》已稱其天府之國,富弼稱其士卒精悍,與他道不類,得其心可以為用,失其心可以為患。《朱子語類》言冀州山脈,從雲中發來,前則黃河還繞,泰山聳左為龍,華山聳右為虎,嵩為前案,淮南諸山為第二重案。故古今建都之地,莫過於冀,所謂無風以散之,有水以界之也。
又按《金圖經》雲,正元四年,金主亮率文武百官幸燕,遂以燕為中都府,曰大興,定京邑焉。都城之門十二,每一麵分三門,一正兩偏。其正門兩旁,又設兩門。正門常不開,惟車駕出入,餘悉由兩旁門行。其門十二,東曰宣耀、施仁、陽春,西曰灝華、麗澤、新益,南曰豐宜、景風、端禮,北曰通元、會城、崇智。內城門左掖、右掖、宣陽、宣華、玉華、拱北,又在外焉。外門墨書粉地,內門金書朱地,皆禮部尚書王兢書。督修宮殿者,左相張浩也。內城之地,九裏三十步。其外城之地,似比今之大城寬廣。土人言,德勝門外、東直門外之土墉,即金代都城舊址。其信然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