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書房回來已近晚飯時間,職守太監道:“回萬歲爺,翰林院大學士翁同龢求見。”“原來是帝師,高在春也正好想見一見這位兩代帝師的風範。
養心殿內翁同龢正坐在一邊麵露焦急之色,見皇上進來,忙起身行禮道:“臣翰林院侍讀翁同龢叩見皇上,恭請皇上聖安。”
“免禮,翁師傅這麼晚來見朕,有什麼急事。”翁同龢起身道:“回皇上,臣聽聞皇上龍體康複,臣甚欣慰,這是我大清之幸。皇上龍體有違時,有許多功課荒廢,臣未曾盡職,深感不安。臣這裏有眾臣工共同上的折子,請皇上禦覽。”
“翁師傅,朕身體不適期間,一切奏折均由皇太後代批,這份奏折還是轉呈皇太後吧。”“回皇上,臣等這份奏折是希望皇太後能早日歸政於皇上的。”
“哦,拿來朕看一下。”高在春結果奏折,雖不甚明了其意,但大致是說太後幹政有違祖製,應盡早歸政於皇上,解社稷於倒懸。高在春不禁由衷讚歎翁同龢的直言於忠心,但現在還為時過早,一招不慎反而回弄巧成拙,便說道:“太後已經允旨,年後歸政於朕,況且朕目前身體還在恢複,太醫認為還需靜養,不宜過度操勞,翁師傅的折子朕留中了。”
“皇上,請以萬民為重,江山社稷為重啊,盡早歸政”,高在春不想在這個問題上過度糾纏,於是說道:“翁師傅,朕意已決,此事不必在意了,你們也不必向太後請旨了,免得太後疑我君臣。我還有許多問題要請教翁師傅呢。”“還請皇上明示,臣定當知無不言。”
“好,我朝自順治爺入關後,各項製度多承出自前明,想必翁師傅都熟悉吧。”
“回皇上,正是如此,不過我朝也有許多變通。”
高在春接著說:“那翁師傅認為,我朝在言論上有諸多限製,此為利還是弊呢?”
“我朝自世祖入關後,對文人著說多有限製,但多是為大清江山社稷穩定著想,也多迫於時勢,然目前我朝政通人和,所謂‘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
民之“口”能說出國家政事的善敗好壞,推行百姓認為好的,防範百姓認為壞的,才是豐富財用衣食的關鍵,這是國家生死存亡、治亂興衰的大事,可見民之“口”的重要。若此時多加限製,豈非明智之舉。”
“翁師傅所言甚是,朕打算明年辦一份報紙,將朝中不涉及機密之事公之於眾,讓百姓都明白朝廷的主張、政策,對開化民智也甚有益處,並且參與其中討論,同時也反映諸多民間聲音,不知翁師傅有何見解。”
“回皇上,自鹹豐爺起,東南沿海各省已有報紙發行,但多為洋人、買辦所為,從未有過朝廷主導之報紙,臣以為此報紙有助於朝廷以正視聽,但唯恐有不軌之徒借此…”
“這個正是朕憂心的,朕想讓翁師傅來督管報紙之事,對報紙文章把關審批,內容可不限於朝廷政策,各地民風亦可登載,同時暫由翰林院協助操辦,翁師傅以為如何。”
“臣定當盡心盡力,如此民間之事即可上達天聽,朝廷之事亦可教化萬民,此等利我大清之事,臣認為甚佳。”
“這事就這麼定了,翁師傅盡快擬個章程來,再做打算。還有自朕病後,有負翁師傅教誨,許多功課荒於記憶,這奏章都有些看不懂了,還望翁師傅多加指正。”
“這是微臣分內之事,皇上不必過於著急,聖上天資聰穎,假以時日,文章定在微臣之上。”
“翁師傅謬讚了,愛卿是狀元文章,朕怎及得上,朕想問你,這宮內之事之事有哪部主管,朕想修一座園子,以翁師傅之見,所需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