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像李開複一樣思考(2)(3 / 3)

從前有座山,山裏有座廟,廟裏有幾個和尚。其中一個小和尚比較聰明,每當遇到學識淺薄、思維混亂、說話纏夾不清的師兄師弟,他就會氣急敗壞,大發脾氣。師父為此批評了他很多次,他嘴上承認錯誤,但一遇到類似情況,仍然忍不住要發脾氣。久而久之,其他師兄師弟便對他心存不滿了。

這一天,聰明小和尚去砍柴,砍了很多,小和尚高興地往回走。走著走著他累了,便放下柴擔到溪水邊喝水,洗一把臉。這時小強來了。小強是山裏的一隻小猴,經常來這邊玩,也經常碰到上山打柴的小和尚。日子久了,他們就成了好朋友。小和尚洗完臉想要拿汗巾擦臉,卻發現汗巾還掛在那邊的柴擔上,他也確實是累了,於是就指著柴擔,示意讓小強替他去拿汗巾。

小強跑過去,從柴擔上抽了一支木柴,拿了過來。小和尚覺得很有趣,又讓小強去拿,並用手比劃呈方形,嘴裏說著:“汗巾,汗巾。”小強又去,拿回來的還是木柴。小和尚笑得更開心了,這次他拿一塊石頭丟過去,正好丟到汗巾上,然後指給小強:“看到了吧?拿那個汗巾。”小強再去,拿回來的還是木柴,而且還是一幅得意洋洋的表情,好像在說:“你看,我多能幹!”看著小強一幅誌得意滿的樣子,小和尚笑得前仰後合。

回來以後,小和尚把這件有趣的事告訴方丈。方丈問他:“你跟師弟們講道理,他們聽不明白,你就會發脾氣。可是小強聽不明白,你為什麼反而覺得有趣?”小和尚一愣,回答說:“小強聽不懂是很正常的,因為他是猴。可師弟他們是人,他們不應該聽不懂我說的道理。”

方丈說:“應該?什麼叫做應該呢?首先每個人天生的悟性不同,悟性好的人,並不是他的功勞;悟性差的人,也不是他的過錯。就算是悟性相同的,後天所處的環境又不一樣。出生在書香門第的人,並不是他的功勞;出生在販夫走卒的人,也不是他的過錯。就算是環境一樣的,能遇到的師父又不一樣。遇到一燈和尚的,未必是他的功勞;遇到酒肉和尚的,未必是他的過錯。人與人有這樣大的差異,你憑什麼就能說誰‘應該能’怎麼樣呢?”

小和尚聽到這裏,低頭不說話了。方丈接著說:“更何況,天道無常,人世無常。今天他比你差,你看不起他,明天他若比你強了呢?那時候他再來看不起你,你心理感受又如何?”

小和尚慚愧地說:“師父,我知道我的錯了。”

自認聰明的小和尚缺乏包容之心,隻看到別人的不足,卻看不到自己心胸的狹窄,結果每次都鬧得自己不開心不說,還與其他師兄弟的關係失和。正像方丈所說,每個人生來不同,即使生來相同,所處的環境又不一樣;就算環境是一樣,所受的教育也未必相同。所以人與人之間必然有差異,單單一個人,哪能輕易地憑自己的見解而否定別人呢?何況世事輪轉,人情難料。

所以,我們在職場上行走,要有包容之心,包容同事的過失,包容上司的脾氣,包容客戶偶爾的態度蠻橫……這樣,不僅自己開心,還會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係,也會為自己以後的路鋪墊基石。

李開複的職場聖經

如何做到包容大度?

【1】不輕易下結論。同一個東西,我們站的角度不同,所看到的結果也不盡相同。同樣的道理,同一件事情,站的角度不同,自然也會有不同的觀感。麵對別人的責難,別輕易下定論,也不要輕易反駁,一方麵對方可能有隱情,另一方麵對解決問題也無益。

【2】培養個人氣質。給自己定個目標,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有內涵的人,具體的目標各有不同,可按照自己的目標要求自己,做不到的地方就記錄下來,這些就是自己該注意和改正的地方。而且,有了一個高目標之後,一些平時看不慣的事情,也就變得不那麼重要了。

【3】換位思考。多為對方想想,這樣容易找到問題的來源,之後說話或者做事,就不會引起衝突。

有胸懷、有涵養才能贏得支持

隻要有足夠的涵養、寬廣的胸懷,就一定可以應對各種難題。寬容克製並不是軟弱、怯懦的表現,相反,它可以很好地體現自己的風度和尊嚴,可以有助於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贏得更多的支持。

——李開複

如果我們有從容不迫、寵辱不驚的修養,任何時候都可以展示出最完美、最智慧的一麵,就可以將人際和業務中的種種問題處置得妥帖安穩。

我們所見的李開複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寵辱不驚、斯文有禮,無論是遠遠地看他,還是與他接近,都能感覺到一種既平和又堅實的力量,這就是涵養的力量,像雨水浸潤,堅定又溫和地把認同感沁入你的腦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