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中國的纖維藝術
中國是一個擁有悠久手工文化曆史和深厚手工藝傳統的文明古國。自古以來,中國的織物名揚四海,古代中國人熱愛習稱“編結”的纖維藝術,人們會把“經”與“緯”的構造關係,比作“天”與“地”的生態關係或社會關係,將編結比喻為“經天緯地”,用一個盤長結去象征“天長地久”、“生生不息”。所以我們說,纖維藝術是人類最早的藝術活動之一,也是手工文化的典型代表和現代藝術的重要形式。
古代纖維藝術製品(例如地毯)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大約10萬年以前,那時的纖維製品主要用來防寒、保暖,現存的古代纖維製品實物很少,我們能看到的古代作品就更有限了。
地毯最初是遊牧民族製作並用來抵禦寒冷的生活必需品,一門手工藝術也由此產生。中國古代使用地毯的曆史與絲綢之路息息相關。在那個時代,地毯也已開始被作為高級工藝品的一種進行交易。
在漢魏時期,生活在高寒地區的人們已經能夠在織製毛布等粗毛織物的基礎上編織出極具裝飾性的精毛圖案。彩色緯紗奇妙地編織出奔馬和卷草花紋,體現出漢代織物的紋樣風格和工匠們的高超技藝。
為了不斷適應繪畫的表現,中國古代的編織技法也更加豐富,到了唐代,緙織的方法有摜、勾緙、搭梭,刻鱗等。到了宋代,由於皇帝崇尚文化藝術,酷愛書畫,形成了很好的社會文化氛圍。以名家書畫為藍本的緙絲作品也出現了,北宋畫家張擇端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被以緙織的表現方法表現,成為具有代表性的宋代藝術欣賞品,“書畫織物化,織物書畫化”是對這一時期書畫藝術與纖維藝術並行發展、互相影響比較切合的概括。
2.古代歐洲的纖維藝術
歐洲的傳統編織藝術(Tapisserie,法語),中文譯為壁掛——以掛毯為形式的織物藝術品。壁掛通常是指有裝飾性圖案紋樣的繪畫性掛毯。壁掛也被稱為“戈貝蘭”(Gobelin),這既是一種傳統編織技法的名稱,也是古代歐洲繪畫性壁掛的代名詞。
在公元5—8世紀,繪畫性壁掛盛行於拜占庭帝國。早期的壁掛與宗教、神權有著密切的聯係。壁掛的尺度一般都很大,可覆蓋整個牆麵,畫麵內容主要以《聖經》故事、曆史和神話傳說為題材,畫麵細膩而富有裝飾性。直到17世紀前,歐洲的傳統壁掛由於它的實用功能和裝飾功能在貴族生活中被廣泛應用。
12—16世紀初期,歐洲出現了哥特式藝術,哥特式藝術風格反映了基督教盛行時代的審美觀念和中世紀城市發展的物質、文化麵貌。這個時代是壁掛發展的黃金時期,壁掛成為教堂和城堡中大麵積石壁上最重要的裝飾品。
這一時期產生了以《奉告與祈禱的啟示錄》為代表的許多經典壁掛作品。《奉告與祈禱的啟示錄》是由法國宮廷畫師設計的,整幅作品高6米,全長140米,是法國傳統巨幅壁掛的代表作。作品取材於《聖經》故事,設計者將眾多的神與人的形象與繁雜的景物、植物、自然完美地融為一體。西方美術史學家認為,這是一件可與同時代的繪畫、雕塑相提並論的傑出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