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引言(2 / 2)

“死亡促使人沉思,為人的一切思考提供了一個原生點,這就有了哲學。死亡促使人超越生命的邊界,臻求趨向無限的精神價值,這就有了倫理學。當人揭開了死亡的奧秘,洞燭了它的幽微,人類波瀾壯闊的曆史和理想便平添上了一種崇高的美,這也就有了死亡的審美意義。”這就是說,死亡問題可以提供關於存在、價值和審美的多重意義。

令人恐怖的死亡從生命的另一端表明生命存在是一個有限度的自然曆史過程,因而認識死亡便是認識生命,體驗死亡便是體驗生存,體驗死亡成為人類個體自我意識確立的過程。在科學世界觀或科學方法之外,人類還通過哲學思辨、宗教和文學藝術等方式來認識死亡、把握生命和生存。“死亡既可憎又迷人……說它是迷人的,是因為它使活著的人們獲得新的生活,它是我們幾乎全部的思考和藝術作品的源泉,而對它的研究則是通向把握我們時代精神和我們的想象力的毋庸置疑的源泉的康莊大道。”就體驗方式而言,再沒有什麼活動能比文學藝術更善於完美表達人類對死亡的體驗和對生命的觀照了,所以,“愛與死”便順理成章地成為文學藝術永恒的主題。而人類文學藝術史上的經典之作,又總是與死亡話題相伴,這一點連文學藝術界之外的人士都發現了,法國思想史學者米歇爾·沃維爾就指出:“如果我們回頭翻閱20世紀上半葉至60年代的小說,當然不必博覽群書,就發現那些傑作無不將死置於重要地位,且往往置於中心地位。”在世界文學史上,這種情況當然不限於米歇爾·沃維爾所說的時段和地域。從這一點上說,中國的先鋒小說選擇死亡主題或者死亡題材並無新意。

但是,盡管人們都輕易認同愛與死是文學藝術永恒的主題這樣的命題,認可任何藝術創作都自然地把死亡作為表現對象,當最初麵對中國當代先鋒小說展示的死亡景象時,中國讀者仍然為之瞠目結舌。因為那裏麵講述的根本不是他們在傳統文學中讀到的愛與死的故事。先鋒小說對死亡的表現方式,在中國文學史上是第一次:死亡成為正麵表現對象,死亡景象血腥、細膩、綿長、誇張、普遍、規模化;經由死亡揭示的內容也是第一次為讀者所見:那是存在的真相和人性的秘密。這也是先鋒作家成為先鋒的主要原因之一。

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在中國文壇上出現的先鋒小說,是受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影響而形成的一股小說創作潮流,是這一時期中國小說創作的主要成就。先鋒作家也是中國當代文壇上最重要的作家群體之一。先鋒作家對死亡的敘述,建成了一個矗立在他們小說王國中的醒目的地標。“死亡”與“暴力”、“罪惡”、“苦難”、“命運”、“存在”等主題相聯結,成為先鋒小說的中心主題之一,對先鋒小說的思想價值和美學品質具有規定性意義。對先鋒作家的死亡敘事進行解釋,有助於理解先鋒小說的基本價值,了解先鋒作家的哲學和文學觀念,探明先鋒小說的文學淵源、思想資源和社會曆史背景,有助於理清先鋒作家各種小說文本的社會的、人性的和哲學的內涵,掌握其敘述模式、美學意蘊、文學意義,對同時和其後文學創作、文學研究的影響等,從而明確其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的方位。

在所有感知和觀照生命活動的過程中,死亡都是意義的基本起點。死亡對生命來說屬於根本的否定性價值,對死亡問題的揭示必然會暴露出人自身和他所處的世界的多重複雜矛盾與困境,從而形成多層次的價值和批判意義。而文學比起宗教、哲學乃至科學話語,更能自由地、有效地擴展體驗和認識死亡與生命的空間。先鋒小說之所以體現出強烈的批判精神和震撼效果,也正與它對死亡的藝術表現直接相關。在生存層麵,它通過死亡提示了人的存在困境,表現出鮮明的自省特征;在人類自我的精神結構上,通過死亡揭示了人性的複雜內涵,必然引出人性批判;在社會文化層麵,死亡透射出日常生活和社會運動對人類個體命運的深刻影響,因此,先鋒小說對死亡的敘述又具有社會曆史批判意義和啟蒙的價值。